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着床(implantation)是指胚胎通过与子宫内膜的相互作用而侵入子宫内膜的过程,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生命活动。它是人类和哺乳动物生殖过程中妊娠建立的第一步,也是决定妊娠成功与否的关键。成功的植入取决于处于容受状态的子宫内膜和具有侵入性的胚胎间的同步反应。子宫内膜仅在某一特定时期允许胚胎着床,这一时期时间很短,代表着子宫内膜对胚胎具有容受性,称为“着床窗”。由于涉及到众多基因的调控以及错综复杂的调节因子网络的参与,早期的胚胎发育和着床的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明了。有研究表明,胚胎着床和肿瘤转移在细胞的迁移、侵入等方面的生物学行为惊人的相似,不少在肿瘤中发挥作用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在胚胎着床过程中也发挥了作用。因此,原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也成为了胚胎着床机制研究的热点。作为癌基因之一的细胞周期蛋白家族(Cyclins)是调节细胞增殖的一类重要调控因子,在胚胎着床过程中的作用引起我们的关注。Cyclin-E为G1期细胞周期素,是一类核蛋白。Cyclin-E gene定位于人类染色体19q12-13,有4个外显子及3个内含子,编码由395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分子量约5×10kD,已知有一个大约87个氨基酸的高度保守中心区,通常被称作周期蛋白盒(Cyclin box),这一蛋白盒在各物种中保留,且可与CDK结合。Cyclin-E表达升高始于G1中期,至G1晚期的G1/S交界处达高峰,之后随细胞进入S期开始下降,到G2/M期降为零[1]。韦毓[2]等的研究表明Cyclin-E在正常子宫内膜中呈阴性表达。Reese J[3]等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发现Cyclin-E在妊娠小鼠胚胎着床点呈高表达,提示Cyclin-E可能是胚胎着床的调控因子。然而Cyclin-E在小鼠妊娠早期子宫内膜中的表达规律国内外尚无文献报道,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目的:通过对细胞周期素E(Cyclin-E)在早孕小鼠子宫内膜表达的规律性变化及其对胚胎植入的影响,初步探讨它在小鼠胚胎着床过程中的作用方法:1.收集早孕1~7天小鼠的子宫内膜,共7组(分别记为D1、D2、D3、D4、D5、D6、D7),每组10只,提取内膜RNA,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测定Cyclin-E mRNA在早孕小鼠的子宫内膜中的表达规律;2.收集早孕1~7天小鼠子宫,共7组,每组4只,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早孕小鼠子宫内膜中Cyclin-E蛋白的表达情况;3.于小鼠孕3天晚8时实验组一侧子宫角注射抗Cyclin-E抗体,另一侧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对照组只一侧注射生理盐水。于孕8天观察着床胚胎数。结果:1. RT-PCR:妊娠第1~7天小鼠子宫内膜组织均有Cyclin-E表达,自妊娠D2起随妊娠天数的增加表达呈逐渐升高趋势,到妊娠D5表达量达峰值,D6开始下降,但仍维持在一较高水平(表达量大于D1)。其中妊娠D5表达量最高,与其余各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2.免疫组织化学: Cyclin-E蛋白在妊娠第1~7天小鼠子宫内膜均有表达,阳性着色部位在细胞核。D1内膜腺上皮有少量阳性表达;D2则主要定位于内膜腺上皮和腔上皮;D3-5内膜腺上皮、腔上皮及内膜基质均有表达,并随妊娠天数增加而表达量增多;D6基质的阳性表达开始减弱,而腺上皮及腔上皮阳性表达仍较强;D7仅腔上皮少量表达。Cyclin-E蛋白的表达规律与mRNA的表达规律基本相符。3.子宫角注射抗Cyclin-E抗体,与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相比胚胎着床数明显减少(P<0.05)。结论:Cyclin-E在着床窗口期(妊娠第5天)高表达,说明它可能参与诱导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增殖、分化,进而促进子宫内膜的蜕膜化。用抗Cyclin-E抗体直接阻断其生理功能,结果显示着床胚胎数明显减少,推测Cyclin-E在胚胎着床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