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目的](1)检测云南省昆明地区汉族人群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Fok I (rs2228570)、Bsm I (rs1544410)、Apa I (rs7975232)、Taq I (rs731236)酶切位点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以及单倍体型的分布情况。(2)研究云南省昆明地区汉族人群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 I、Bsm I、Apa I、Taq I酶切位点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发病易感性的关系。[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云南省昆明地区汉族人群288例2型糖尿病患者(T2DM)和139名健康对照者(NGT)的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Fok I、Bsm I、Apa I、Taq I酶切位点的多态性进行检测,分析并比较两组间的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和单倍体型分布以及相关临床资料。[结果](1)VDR基因Bsm I、Apa I、Taq I三个位点之间存在显著的遗传连锁不平衡;Bsm I与Apa I、Apa I与Taq I、Bsm I与Taq I之间的等位基因关联度分别为90.3%、90.9%、72.6%。(2)T2DM组的“bb”基因型频率较NGT组的高(91.7%vs84.9%)(X2=4.564,P<0.05);“b”等位基因频率在T2DM组和NGT组中分别是95.31%和90.29%,“B”等位基因频率在T2DM组和NGT组中分别是4.69%和9.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992,P<0.05)。(3)T2DM组和NGT组有“Bat”、“BAT”、“bAT”和“baT”四种单倍体型。其中,“BAT”单倍体型出现在NGT组显著高于在T2DM组(5.04%vs1.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9.919,P<0.05)。[结论](1)昆明地区汉族人群VDR基因Bsm I、Apa I和Taq I等位基因存在显著的遗传连锁不平衡。(2)VDR基因多态性与昆明汉族人群2型糖尿病发病存在相关性,Bsm I位点的“b”等位基因可能是昆明汉族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易感基因。(3)VDR基因“BAT”单倍体型可能对昆明地区汉族人群2型糖尿病的患病具有保护作用。[目的]研究云南省昆明地区汉族人群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 I (rs2228570)、Bsm I (rs1544410)、Apa I (rs7975232)、Taq I (rs731236)酶切位点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易感性的关系。[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云南省昆明地区汉族人群288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其中合并视网膜病变即DR组117例,无视网膜病变即NDR组171例)的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Fok I、Bsm I、Apa I、Taq I酶切位点的多态性进行检测,分析并比较两组间的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和单倍体型分布以及相关临床资料。[结果](1)VDR基因Fok I、Bsm I、Apa I、Taq I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DR组和NDR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DR组和NDR组所有对象中有“Bat”、“bAT”和“baT”三种单倍体型,三种单倍体型分布在DR组和NDR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VDR基因Fok I, Bsm I, Apa I和Taq I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昆明地区汉族人群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无关联,VDR基因可能不是昆明地区汉族人群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的易感基因。第三部分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研究[目的]研究云南省昆明地区汉族人群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 I (rs2228570) Bsm I (rs1544410)、Apa I (rs7975232)、Taq I (rs731236)酶切位点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肾病发病易感性的关系。[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288例云南省昆明地区汉族人群2型糖尿病(T2DM)患者(其中合并糖尿病肾病即DN组108例,无肾病即NDN组180例)的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Fok I、Bsm I、Apa I、Taq I酶切位点的多态性进行检测,分析并比较两组间的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和单倍体型分布以及相关临床资料。[结果](1)VDR基因FokⅠ、Bsm I、Apa I、Taq I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在DN组和NDN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aq I位点的“t”等位基因频率在pN组中和NDN中分别是2.31%和6.11%,“T”等位基因频率在DN组和NDN组中分别是97.69%和93.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55,P<0.05),其他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2)DN组和NDN组所有对象中有“Bat”、“bAT”和“baT”三种单倍体型,三种单倍体型分布在DN组和NDN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NDN组作为参照,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ApaⅠ位点的“aa”和“Aa”基因型相对于“AA”基因型是DN发生的危险因素(B值分别是-1.735和-1.694,P值分别是0.026和0.031,OR值分别是0.176和0.184)。[结论](1)在昆明地区汉族人群2型糖尿病患者中,VDR基因多态性与DN的发病相关,Taq I位点的“T”等位基因可能是DN的易感基因;(2)ApaⅠ位点的“aa”和“Aa”基因型相对于“AA”基因型可能是DN发生的危险因素。第四部分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目的]研究云南省昆明地区汉族人群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 I (rs2228570) Bsm I (rs1544410)、Apa I (rs7975232)、Taq I (rs731236)酶切位点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易感性的关系。[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云南省昆明地区汉族人群288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其中合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即AS组164例,无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即NAS组124例)的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Fok I.Bsm I.Apa I.Taq I酶切位点的多态性进行检测,分析并比较两组间的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和单倍体型分布以及相关临床资料.[结果](1)VDR基因FokⅠ、BsmⅠ、ApaⅠ、TaqⅠ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AS组和NAS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AS组和NAS组所有对象中有“Bat”、“bAT”和“baT”三种单倍体型,三种单倍体型分布在AS组和NAS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VDR基因Fok I、Bsm I、Apa I和Taq I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昆明地区汉族人群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无关联,VDR基因可能不是昆明地区汉族人群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易感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