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20世纪20年代,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开始在中国的高校中开设气象学,至此我国的气象高等教育事业才慢慢开始发展。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气象教育通过竺可桢等气象学家的艰难开创,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20年代,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开始在中国的高校中开设气象学,至此我国的气象高等教育事业才慢慢开始发展。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气象教育通过竺可桢等气象学家的艰难开创,又经过了涂长望、赵九章、李宪之等一批气象学家的巩固发展,等到新中国建国的时候气象教育学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这个时候从国外回来的新一批气象学者,他们是中国气象事业的第三代领军人物。在他们的努力下,现代大气科学将数理基础理论融合到了气象学中,并成功的从地理学科中独立出来。本文着重介绍了现代气象学与物理学科的融合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谢义炳教授。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急缺气象人才,又恰逢抗美援朝的特殊环境。就在这样中国现代气象教育事业刚刚起步之时,谢义炳来到了清华大学的气象系。在他的建议下,1952年院系调整时清华大学的气象系并入了北京大学的物理系,从此开启了气象学与物理学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新时代。本文对谢义炳的生平、气象科研成就以及气象教育成果都有涉及,研究了他从国内到国外的整个教育求学经历,主要聚焦在他留美期间受芝加哥气象学派影响的这一特殊经历。通过研究谢义炳在不同时期所受的气象学教育,并且结合他回国后众多的工作实例,分析其个人的科学精神,梳理其对气象高等教育的巨大贡献及深远影响。本篇文章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写了谢义炳教育思想的萌芽。谢义炳在他家庭及早期教育的影响下,很早地就有了教育兴国的想法。第二章写了谢义炳在国内外接触不同的气象学教育,以及经历的一些气象实践活动。从他在国内接受李宪之、涂长望等的气象教育,到他出国后参与了芝加哥学派最前沿的气象学研究,这对他回国后将现代气象学教学引入中国有着重要影响。第三章通过谢义炳留学归国后进行的气象专业改革、三峡工程的论证以及参与“75.8北方暴雨”研究这三项代表性的工作,反应了他作为新一代的气象学家实事求是、坚持自我、迎难而上的科学精神。第四章写气象专业改革后,北京大学大量的引入现代气象学的课程,完善了现代气象教育,并且通过北大大量的气象人才培养对整个中国的气象高等事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他文献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流体力学(CFD)技术虽广泛地应用于规整及散堆填料的开发应用,但在催化填料领域却鲜有涉及。由于催化填料本身结构的复杂性,现有模拟研究主要通过简化催化剂填充区进而将研究重点转移至丝网构件内的流场,并未有效地描述催化剂填充区外部流场与内部反应传质间的相互作用。而传统实验方法不能清晰地观察填料内部流场信息,也无法对局部区域流体力学及传质特点给出合理的解释。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凝练,也是高校
学术文献作为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形式,其相互引用关系可形成一个网络,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学术文献网络应用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识别出最重要的论文,该问题可
随着工业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产品的软件、硬件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图像处理和边缘计算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控制系统产品业务功能越发复杂。由于控制领域应用场景复杂多样,控制
传统摩擦制动材料使用金属作为基体,大多都添加石墨作为润滑组元。而石墨的高温抗氧化能力较差,在摩擦制动材料工作温度上升到较高的情况下石墨氧化严重从而丧失润滑特性。Ti_3SiC_2具有与类似石墨的层状结构,具有良好的自润滑特性,它的导热性、抗热震性和高温抗氧化能力全部优于石墨。由Ti_3SiC_2替代石墨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项。但作为粘结剂的金属材料(通常是Cu基),也是抗氧化能力较差的,如果以适合的
近年来,互联网、物联网相关技术的迅猛发展,通过各类终端设备采集的数据量持续增长。相应的,有别于传统方式的从体量庞大的此类数据中提取出有价值信息的各种技术手段也应运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若要做好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就要求我们必须要重视起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大学生是未来
探究不同尺度雾滴化学特征,是深化雾微物理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2016年12月至2017年01月在庐山开展雾综合观测实验,获得了3次雾过程的地面气象观测和微物理资料,又利用主动式三级分档雾水采集器(CASCC 3_stage)收集到3次雾过程73个分档雾水样本,雾滴分档粒径:4-16μm(3级),16-22μm(2级)和≥22μm(1级)。通过实验分析定量得到了分档雾水的pH、电导率(EC)及9种水
大学治理是以解决大学治理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多种利害关系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协商为基础的自律性决策过程。大学治理因国家、设立形式和经营方式的不同存在差异。世界各国为使
沙尘气溶胶是大气中最主要的成分,是引起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作用的重要纽带和全球物质循环及气候变化中的关键环节。塔里木盆地的中心为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世界第二大的流动沙漠,既是中国沙尘暴天气的高发中心,也是全球沙尘暴的高发中心,它扬起的沙尘气溶胶可通过阳伞效应、冰核效应和铁肥料效应影响区域和全球气候,成为了研究全球变化的热点区域之一。虽然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达33万平方公里,而气象观测站仅限于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