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机锡和有机锑化合物因其在生物医药和商业方面的用途而一度受到化学家的极大的关注。近年来,其研究范围不断扩大,有关其在合成上的应用,抗肿瘤活性及多样性结构描述方面的报道也越来越多。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人们在对过渡金属和主族金属抗癌生物活性测试中发现,其中一些金属药物对标准动物癌细胞有很好的抑制作用,而无机和有机金属锡化合物更是成为了抗肿瘤研究的热点。锑的化合物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广泛引起人们的兴趣。早在半个世纪前,有机锑化合物就被成功用于治疗利什曼病。另外,还有人报导一些有机锑的配合物具有抗菌抗肿瘤作用。近年来,有机锑化合物的结构特征与抗癌活性的关系成了研究热点领域。 70年代初Hodnett曾报道含有Schiff碱双键的有机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且当它与金属离子生成配合物后抗肿瘤效果更为明显。将Schiff碱与有机锡(Ⅳ)、有机锑(V)化合物结合后所形成的有机锡和有机锑Schiff碱配合物同样具有许多明显的抗肿瘤活性。羧酸是一种多功能配体,它们可采用多种方式和金属配位,例如,这类配体可以作为单齿配体,也可以作为螯合配体,还可以作为二齿桥连配体。而且,有机锑的羧酸衍生物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对这些配合物的研究不仅在结构上有重要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其在合成和生物活性等理论和应用方面的研究意义。出于上述考虑,我们对含Schiff碱配体以及羧酸配体的有机锡和有机锑衍生物的合成和结构表征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工作有: 1.制得一系列希夫碱配体,并对其中2个配体进行了X-射线单晶衍射结构分析。 2.研究了邻羧基苯甲醛缩间氨基苯甲酸、邻羧基苯甲醛缩2-氯间氨基苯甲酸、邻羧基苯甲醛4-氯间氨基苯甲酸缩、邻羧基苯甲醛4-羟基间氨基苯甲酸缩或水杨醛缩间氨基苯甲酸与三苯基二氯化锑的反应,得到了五种新型有机锑(V)衍生物,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1H、13C)谱对他们的性质进行了表征,并对其中四种化合物进行了X-射线结构分析。 3.利用二苯基三氯化锑与一元羧酸反应,得到了6个四核笼状有机锑羧酸衍生物,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1H、13C)谱对他们的性质进行了表征,对其4个进行了X-射线单晶衍射结构分析。 4.研究了水杨醛缩氨基苯乙酸与二烃基氯化锡的合成反应,得到了七种具有梯形结构的有机锡衍生物,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1H119Sn)谱对他们的性质进行了表征,并对其中两种进行了X-射线结构分析。 5.研究了邻羧基苯甲醛异烟酰肼和邻羧基苯甲酰肼与二、三烃基氯化锡的合成反应,得到了七种具有双核和两种单核的有机锡衍生物,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对他们的性质进行了表征,并对其中两种进行了X-射线结构分析。 6.合成了三种具有新型配体的有机锡(IV)配合物,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1H、13C)谱对他们的性质进行了表征。并对其进行X-射线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