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多种病因可导致回盲部溃疡的发生,除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intestinal disease,IBD)之外,炎症、感染、肿瘤、药物因素以及一些全身性疾病也会导致回盲部溃疡的发生。当前对回盲部溃疡做出诊断主要依靠内镜检查及病理活检,然而不少溃疡在内镜下的表现并不典型,不同疾病其内镜下特征可能会有重叠,同时病理活检受限于粘膜取材较浅等因素的影响,有时较难通过一次检查得到有意义的结果,因此回盲部溃疡的诊断有时是困难的。对于初次病理活检表现为非特异性病理改变的回盲部溃疡患者,如何对其行进一步的检查、治疗或者随访,当前仍缺少明确的诊疗共识。当前有关回盲部溃疡的研究中,不少研究将关注的重点集中于克罗恩病(Crohn’sdisease,CD)上,但回盲部溃疡病因多样,CD不可能导致所有的回盲部溃疡,当前仍需更多的研究来总结回盲部溃疡的病因。同时,位于回盲部的溃疡,特别是局限于回肠末端的溃疡,是孤立的病变还是其它小肠病变的一部分,仍有待进一步的小肠检查,但通过传统检查方法判断回盲部溃疡患者是否同时存在着小肠病变是困难的,近几年,胶囊内镜(Capsuleendoscopy,CE)与气囊辅助式小肠镜(Balloon assisted enteroscopy,BAE)在小肠病变的检出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有关回盲部溃疡患者小肠病变的研究仍然较少。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总结回盲部溃疡患者的病因;描述回盲部溃疡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病理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在回盲部溃疡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同时评估回盲部溃疡患者的小肠病变情况,总结小肠病变的类型。旨在为回盲部溃疡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帮助。研究对象及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就诊的行结肠镜检查发现回盲部溃疡的住院患者,共174名,回顾性收集其临床资料,主要包括人口统计学特征、临床症状、伴随疾病、用药史、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肠镜及病理活检结果、胶囊内镜及气囊辅助小肠镜检查结果、手术记录以及术后病理、最终诊断等,同时记录患者在首次肠镜检查后复查的内镜及病理结果。结果1.回盲部溃疡的病因:174名回盲部溃疡患者中,明确诊断患者84例(48.3%,84/174),明确诊断患者中炎症性肠病是最常见的病因,共34例(19.5%,34/174),包括26例CD,8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其次为肿瘤性疾病,共24例(13.8%,24/174),包括9例结肠癌,10例肠道淋巴瘤,3例小肠腺癌,1例小肠纤维瘤,1例阑尾腺癌;感染性疾病14例(8.0%,14/174),包括10例肠结核(Intestinal tuberculosis,ITB),3例伪膜性肠炎,1例猫抓病;其它的病因还包括肠型白塞病(10例),NSAIDs相关性肠炎(1例),阑尾脓肿(1例)。90例(51.7%,90/174)未能明确诊断。2.回盲部溃疡患者的临床特征:本研究纳入的174名回盲部溃疡患者中,平均年龄为46.3±15.2岁,男女比例为1.8:1;腹痛是最常见的消化道症状,有120例(69.0%);体重减轻是最常见的非消化道症状,有61例(35.1%);溃疡在结肠镜下大小不一,形态各异,以单独回肠受累(47.1%)和多发溃疡(68.4%)最为常见,可同时伴有结肠溃疡(21.3%)。3.回盲部溃疡的病理诊断情况:在最初的内镜病理活检中仅有31名(17.8%,31/174)患者表现出了特异性的病理学改变。剩余143名患者仅仅表现为非特异性的病理学改变,包括急慢性炎、粘膜水肿、隐窝炎、炎性细胞浸润、溃疡形成等。143名患者中有101名患者复查了肠镜,通过复查11名患者获得了特异性的病理学改变;14名患者通过术后病理获得明确诊断;1名患者经腹腔淋巴结穿刺病理获得明确诊断。4.回盲部溃疡患者的小肠病变:75名回盲部溃疡患者在结肠镜检查后完善了小肠内镜检查,包括15例胶囊内镜检查,54例顺行小肠镜检查以及64例逆行小肠镜检查。47名(62.7%,47/75)患者发现了回肠末端以远的小肠病变,小肠溃疡是最常见的小肠病变,有40例,CD是小肠溃疡最常见的诊断,其它的小肠病变还包括淋巴管扩张、血管畸形、Meckel’s憩室、粘膜隆起、粘膜下隆起、充血水肿。小肠溃疡组与非小肠溃疡组患者相比,两者在性别、年龄、影像学特征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结肠镜特征中,回盲部多发溃疡更多见于小肠溃疡组(P=0.044);在实验室检查方面,ESR增快(P=0.041)和CRP升高(P=0.01)更多见于小肠溃疡组。5.CD与ITB、肠道淋巴瘤以及肠型白塞病的比较:CD与ITB相比,ITB患者中T-spot检查阳性者显著高于CD患者(P<0.001);CD与肠道淋巴瘤相比,腹痛(P=0.01)与体重减轻(P=0.025)更多见于CD患者,而发热更多见于肠道淋巴瘤患者(P=0.015);CD与肠型白塞病相比,肠型白塞病患者的发病年龄小于CD患者(P=0.043),口腔溃疡(P<0.001)及发热(P=0.015)更多见于肠型白塞病患者。结论1.导致回盲部溃疡的病因多样,在明确诊断的患者中,IBD是导致回盲部溃疡的主要病因,以CD最为常见。其它常见的病因还包括肿瘤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分别以肠道淋巴瘤和ITB最为常见。2.病理活检在回盲部溃疡的诊断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受限于粘膜取材等因素,病理活检在回盲部溃疡的诊断中依然具有局限性,部分患者仍需要行手术治疗或在长期治疗随访中得以明确诊断。病理活检取材过程中应重视多点多段活检,并注意取材深凿,多次活检有助于诊断。3.回盲部溃疡患者可同时存在着小肠病变,以小肠溃疡最为常见,小肠溃疡组与非小肠溃疡组患者相比,回盲部多发溃疡、ESR增快、CRP增高更多见于小肠溃疡组。CE和BAE在小肠病变的检出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应综合评估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时对回盲部溃疡患者行小肠内镜检查。4.部分回盲部溃疡诊断困难,应重视多学科诊疗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重视相关辅助检查在疾病鉴别诊断中的作用,T-spot检查有助于CD与ITB的鉴别诊断;重视患者的长期随访,定期复查肠镜,必要时行诊断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