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类”到“社会”——马克思关于“人”的思想的形成及演化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27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切人学理论都是从界定人的本质开始的.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中,人的本质理论始终是他考虑的首要问题之一,而"类"与"社会"则是这个理论中两个最重要的概念和中心范畴.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追问是从劳动实践来阐发的,并将其称之为"人的类本质",认为"人的类本质"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在后来的论述中,马克思否弃了人的"类本质"的说法,转而从"社会"的角度去探讨人,定位于人与社会的内在关联并将人视为"社会存在物".因此,要深刻、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人的本质的思想,我们有必要追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探讨历程,全面而深入地分析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形成.本文主要是从对马克思原著的解读与学界的相关研究资料中,论述马克思关于人的思想的形成及其演化.本文希望通过返回到马克思的原初论述语境,梳理马克思之前的思想家如黑格尔、费尔巴哈、赫斯、施蒂纳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厘清马克思早期著作关于人的类本质的思想,并重在分析马克思在人的本质的问题上是如何实现从"类本质"到"社会本质"的转换的,强调马克思是在对劳动实践与社会概念的正确理解上来把握人的本质,阐发人的本质是基于实践的人的社会性存在和历史性存在,以求不断深化对人的本质的认识.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探讨王弼人性论中的儒道合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对王弼人性论的专门论述。其次是具体针对王弼“圣人有情”的观点,来看待王弼人性论中的儒道合流特征。最后是讲王弼
管理作为人类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进行的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一刻也离不了的,除了运用法律等强制性的管理手段外,还必须通过一定的伦理规范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协调人们之间的行为。 企业管理伦理是伴随着企业管理实践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道德现象,是以企业为行为主体,以企业经营管理的伦理理念为核心,贯穿于管理全过程的道德意识、道德关系与道德实践的总和。对管理伦理的关注和研究是理论界对公众
方法论是胡适学术活动的中心,提倡科学方法也是胡适社会活动和政治活动的特色,胡适宣传实用主义就是要突出其方法的特点,胡适的方法论有三个主要的内容: 一怀疑的方法。赫胥黎
重视数学习题的变式教学是组织数学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善于从多角度、多方面地灵活思考。本人主要从以下几
期刊
所谓女性主义,是从女性的视角出发,批判压迫和歧视女性的性别文化根源,试图建构男女平等的社会图景的一种理论与实践.它在历史上两大妇女观和西方社会妇女解放两次浪潮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