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分析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流动与体制、政策以及经济社会条件发展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识别决定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和就业格局的主要要素。评价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若干重点方面的影响,探讨扩大劳动力就业机会的途径。 本研究首先比较系统地描述了改革以来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在当前社会经济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从理论上阐述了二元经济结构社会实行市场化改革条件下,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流动的原因和机制,分析了市场经济中劳动力自由流动的福利效应,给出了一个分析农户家庭劳动时间配置行为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展开具体研究: 第一个方面的实证研究主要分析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和就业格局的决定。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流动一方面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劳动力个人和家庭特征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非农产业发展水平、非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城市化水平以及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具有决定性影响。就业格局的实证研究揭示了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各种因素与农村劳动力就业选择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农村劳动力就业格局与工业化水平、城市化进程、市场化程度有着直接的联系。在目前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农村劳动力采取跨省流动方式实现非农就业多数情况下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在那些非农产业发展较好、城市化水平较高和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省份,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较大,但跨省转移比例和强度并不高。 第二个方面的实证研究主要评价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以及对城乡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研究结果证明,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的转移提高了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农村劳动力转移也是决定农民收入增长和促进城乡收入差异收敛的关键变量。 第三个方面的研究主要从宏观经济角度分析我国就业机会增长的基本途径。就业机会扩张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充分利用的基本前提。分析结果表明,就业机会增长主要取决于经济增长率高低、社会经济结构调整方向和力度以及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 本研究的结论有助于为我国政府制定更加合理的劳动力资源利用政策提供决策依据。从未来发展看,政府所需要决策的并不是是否允许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而是如何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变得更加顺利和有序。同时,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政府应该通过宏观调控手段为扩大就业提供良好环境,最大程度地利用劳动力资源优势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目标。除此之外,政府应该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政策支持,保证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以及地区之间的均衡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