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砂生槐(Sophora moorcroftiana)是西藏雅鲁藏布江流域特有的多年生豆科矮灌木,具有无可替代的经济和生态价值。一些研究发现,在雅鲁藏布江流域不同海拔生长的砂生槐群体在表型上有明显的差异,但对这些差异群体的遗传学研究却很少。对不同砂生槐天然群体进行遗传特性研究,了解不同地区砂生槐群体间的遗传结构及其形成的驱动因素和群体的扩展方向和方式,评价具有代表性的群体的表型特性,对于砂生槐的开发、利用以及后续研究尤为重要。本研究采用高通量基因分型测序技术(Genotyping-by-Sequencing)对来自不同地理位置的15个群体的225个个体进行了简化基因组测序,平均每个个体得到了大小为2,828.95 M的序列,鉴定出了2,394,536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通过群体遗传多样性评估、系统发育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了解了每个群体以及亚群的遗传特性。为了探究不同亚群的表型性状和遗传特性之间的关联、选择出具有沙化治理及引种潜力优势群体,研究选取了3个代表性群体(Pop 1、Pop 7和Pop 15),并对这3个代表性群体做了以下表型性状研究:测定了5个种实性状指标和7个萌发性状指标,并对这些指标进行多重比较以评价不同亚群的种实质量和萌发能力;设置了轻度和重度干旱胁迫,测定了不同胁迫下这3个代表群体的幼苗生长指标、生理指标、叶绿素荧光指标和光合指标,用隶属函数法对3个群体进行了抗旱性评价。本研究已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15个天然群体可划分为高海拔日喀则亚群、拉萨与山南混合亚群、低海拔林芝亚群和林芝工布江达亚群4个亚群。2.日喀则的海拔最高,位于雅鲁藏布江上游,6个群体彼此之间的基因流大,遗传分化程度很小。位于山南的Pop 7与拉萨的Pop 8处在日喀则亚群和拉萨与山南混合亚群之间,与这两个亚群的遗传交流广泛,拥有这两个亚群的遗传信息。林芝亚群位于雅鲁藏布江流域下游,与其他亚群的遗传距离最远,群体间分化水平高。3.雅鲁藏布江流域砂生槐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与海拔呈正相关与经度呈负相关,遗传多样性自林芝向日喀则沿海拔梯度升高而升高,但中部有2个群体(Pop 7和Pop 8)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突出。4.通过群体遗传结构和遗传关系等与环境因素的综合分析发现,风沙导致的种子流是砂生槐群体扩散的一种重要的驱动力。5.中、高海拔地区的砂生槐代表群体Pop 7和Pop 1在种实质量、萌发能力和抗旱能力上均优于低海拔林芝群体Pop 15。在轻度干旱时,日喀则群体Pop 1抗旱能力最强,重度干旱时,山南群体Pop 7抗旱能力最强,具有较高的沙化治理和引种潜力。6.砂生槐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和表观适应性在一定意义上具有一致性,即遗传多样性高的群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强。因此,对中、高海拔地区砂生槐的利用和开发应根据其生物特性进行综合考虑,而林芝地区的砂生槐群体应人为加强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