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赤皮青冈(Cyclobalanopsis gilva)为壳斗科常绿乔木,兼具用材、绿化和经济树种等多种功能。研究表明林下幼苗更新与林内光环境关系密切,本研究以1年生赤皮青冈幼苗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遮阴强度,由低到高依次为无遮阴、30%、50%、70%、90%遮阴,探讨不同遮阴强度下赤皮青冈幼苗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变化趋势,旨在确定赤皮青冈幼苗最适光照条件,为其科学繁育及人工干预林下幼苗更新时光照环境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形态结构指标分析表明,地径生长量和苗高生长量均随遮阴强度的增加而先升后降,在50%遮阴达到最高分别为2.63mm、15.68cm,在90%遮阴降至最低分别为1.32mm、10.31cm,茎、叶生物量及总生物量呈现同样的效果,表明50%遮阴对赤皮青冈幼苗生长发育起到促进作用,而90%遮阴则导致其正常生长发育受限;同时遮阴处理下赤皮青冈幼苗倾向于将生物量集中分配于地上部分以最大程度获得光照资源;叶长、叶周长、叶面积、比叶面积一系列叶型指标均随遮阴强度的增加而降低;栅海组织厚度、栅海比、组织结构紧密度一系列叶解剖结构指标呈相同变化趋势。(2)光合指标分析表明,Chl a、Chl b、Chl t和Car含量在遮阴处理下均得到不同程度增加;光响应特征值随遮阴强度的增加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其中Pnmax随遮阴强度增加而先升后降,于50%在遮阴达到最高为9.83μmol·m-2·s-1,于90%遮阴降至最低为4.95 μmol·m-2·s-1,随遮阴强度的增加,PLs逐渐下降,PLC先降后升,而Rd与AQY在不同处理间未表现出显著差异;气体交换参数在不同月份均表现出较高的关联度,其中遮阴前期Gs、Ci、Tr与Pn均在30%和50%遮阴达到较高值,而遮阴后期则在无遮阴达到较高值;不同月份Y(Ⅱ)、ETR和qP均随遮阴程度的加深而先升后降,同样在30%或50%遮阴达到最高,在90%遮阴降至最低。(3)生理指标分析表明,遮阴前期SS含量、SP含量均在30%和50%遮阴时大量积累,遮阴后期则在无遮阴时达到最高;不同月份Pro含量和MDA含量均在90%遮阴达到最高;遮阴前期对赤皮青冈幼苗起到保护和调节作用的为SOD和CAT,遮阴后期则为POD,同时遮阴后期70%遮阴的POD、CAT活性均大于90%遮阴;遮阴处理下叶片养分含量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N、P、K均在30%或50%遮阴条件下达到最高,表现出一定的协同作用;Ca含量在不同月份间波动明显,6、8月在无遮阴达到最高值,而7、9月则在无遮阴降至最低值;Mg含量除8月以外均在90%遮阴条件下达到最高。综上,50%遮阴条件下,赤皮青冈幼苗生长发育状况及生理调节机制均处于最佳状态,今后进行幼苗繁育及人工干预林下幼苗更新时应注意光照环境的选择,50%遮阴为其最适生长的光照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