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保罗·弗莱雷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批判教育理论及实践经验较为丰富,其教育思想一直是围绕“教育即解放”来展开的,他所推崇的扫盲教育活动就是让沉默之人勇于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想法;而他所提出的解放教育理论,主要目的也是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将学生和老师从“银行储蓄式教育”的禁锢中释放出来。事实上,沉默性的课堂情境更多的时候只是磨顿了学生的批判意识,并且在不知不觉中维系并强化了这种既有的“师道尊严”的架构。而如今“素质教育”笼罩下的“应试教育”,导致沉默课堂悄然滋生,这时只有引导学生走出沉默,才能实现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最终走向希望课堂。“沉默”是“银行储蓄式教育”和“应试教育”的产出结果,沉默如寂静死水,怂恿被动接受、鼓动墨守成规。我们提倡对话,对话是一种协调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希望”是什么?希望就是愿望。有人说“靠希望活着”,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希望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和精神寄托,对人的行为能够起激发启动、维持和调控的作用。希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如美国成功学者N·希尔博士所说:“希望就是一个人怀着一个愿望,盼望能获得所想望的东西,并且相信他是能够获得它的”①。因而在课堂中,只有通过真切的对话,才能使希望迸发出真正的力量。当代教育制度下,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越来越充分的意识到课堂这个教育的微小细胞存在的意义和作用。希望,生活中的一个极尽美好字眼,而将希望嵌入课堂,课堂应该是化解沉默、充盈对话、生机盎然、洗却铅华的。希望课堂最鲜明的特征是:教师能时时做到尊重学生,并能够真正的与学生进行交流对话,学生喜欢上课并陶醉其中,可以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在这里,新知与能力有效的生成,教学效果显著而又师生和谐。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会拥有对课堂的一种期待,能找到学习的自信和自我的尊严,也能找到对学习的兴趣和幸福,当这些都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的时候,对学生来说,学习就是一种乐趣,学习就是一种幸福,学习就是一种希望。在充满希望的课堂上,学生们思维更活跃,精力更集中,学习更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