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从我国11个省市分离或收集到1995-2004年间的20株IBV病毒,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同时对病毒基因组3′端的结构蛋白(纤突蛋白,膜蛋白,核蛋白,小膜蛋白)基因和小的非结构蛋白(3a,3b,5a,5b)基因序列进行了测定、分析和比较。以说明我国IBV毒株之间以及与参考毒株之间基因的遗传变异情况,同时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我国IBV分离株与参考株之间的系统进化关系,同时阐明我国IBV的基因型,探讨我国IB流行的背景和原因。 现地濒死病鸡病变组织处理后接种9-11日龄SPF鸡胚,接种鸡胚后72h内收集尿囊液,同时观察胚体病变。传3-7代后,发现死亡鸡胚表现出生长发育障碍(侏儒胚),胚体弥漫性出血,尤其是头部出血比较明显,未死亡鸡胚呈现典型的卷曲胚。病毒尿囊液对鸡外周血红细胞无凝集活性。病毒尿囊液在电镜下表现为病毒粒子大多呈球形,直径约为80~120nm,有囊膜,表面有松散、均匀排列的冠状突起,呈现典型的冠状病毒特征,而且未发现有其它病毒粒子的存在。所以可初步断定本研究所分离的病毒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应用RT-PCR方法对我国1995-2004年20株病毒基因组3′端序列进行了克隆、测定及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毒株具有典型的禽冠状病毒5′-S-3-M-5-N-3′基因序列特征。从纤突蛋白(Spike,S)基因ORF起始密码子至核蛋白(Nucleocapsid,N)基因ORF终止密码子之间的核苷酸序列由6752 bp~6828 bp组成。除CK/CH/LSD/031株ORF3a核苷酸序列由144 bp组成外,其分离株ORF3a、ORF5a、ORF5b和N基因ORF序列长度比较保守,分别由174 bp、198 bp、249 bp和1230 bp组成,与Beaudette株相应区域基因序列长度一致。而S基因ORF核苷酸序列由3477 bp~3510 bp组成,ORF3b由189 bp~219 bp组成,ORF3c由309 bp~330 bp组成,M基因由672 bp~681 bp组成。与我国常用IBV疫苗株、国外IBV毒株相比,我国大部分IBV分离株的结构基因和部分非结构基因核苷酸及推导氨基酸序列存在广泛的基因突变、缺失或插入现象,这可能是造成我国IBV分离株基因组发生变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根据本研究1995-2004年20株IBV分离株与我国其他IBV分离株、我国常用疫苗株以及国外参考毒株绘制的系统进化树发现,我国IBV分离株具有多个基因进化群。由于S蛋白在病毒致病性、免疫抗体产生和组织嗜性等方面占有核心地位。S1基因的点突变、缺失和插入是造成IBV基因组变异的主要原因,所以本研究根据S1基因核苷酸序列进化关系将我国IBV分离株分为8个基因型。其中基因Ⅰ型、基因Ⅱ型、基因Ⅴ型和基因Ⅸ型为我国IBV所特有的基因型,包含了本研究中的18株IBV分离株,同一基因型内IBV分离株序列同源性在90%以上(除BJ、SC021202、CK/CH/LDL/0411株);基因Ⅲ型为4/91(793/B)血清型:基因Ⅳ型中除包括我国IBV分离株外,还含有韩国主要的IBV基因型(基因Ⅲ型)。基因Ⅵ型主要为Mass型毒株,我国大部分常用IBV疫苗株属于此基因型。基因Ⅶ型含有我国2株河南分离株CK/CH/LHN/001、HN99和我国常用疫苗株Jilin、JAAS,其余为国外IBV分离株(澳大利亚、美国、韩国、日本等)。可见,我国主要IBV分离株形成了独立的基因进化群,它们基因序列之间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亲缘关系较近,而与我国目前用于IB预防的主要弱毒疫苗和国外参考毒株属于不同的基因进化群。这可能导致疫苗免疫失败或只能产生部分免疫保护作用,以致IB在鸡群中暴发的主要原因。因此迫切需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