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没有水就不会有生命,也就没有世界的存在。同时水又是人的精神的重要寄托,承载着人的喜怒哀乐,是人的思想情感的载体。因此,先秦文学中出现的大量的水意象,它的内涵十分丰富。本文分为六章,在运用民俗学、文字学、历史学、宗教学、文化学等多种方法基础上,更多的是运用原型批评的方法,深入到先秦文学的文本内部,从不同的角度论述先秦文学的水意象。 第一章论述由水的属性生成的意象,即属性型水意象。水有流动性、趋下性、柔弱性和清浊之分,水的不同属性、形态生成了不同的水意象,所蕴含的情感也多种多样。 水的流动意象在《诗经》中常常是人们内心动荡不安心情的写照,有时又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慰藉。而在楚辞中,屈原作品中的水的流动意象表达的是他内心的迷茫、惆怅,宋玉作品中的水的流动意象则是一种审美风尚的体现;先秦儒家在观照水的趋下意象时,把趋下的水看作是义、勇的象征,激发的是一种勇往直前、积极进取的精神。道家则把水的趋下作为美德善行的象征,而不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把水的趋下流入江海和人民的归顺统治联系在一起;水的清浊不仅是人的视觉可以感受到的,而且寄托着先民的好恶之情、喜怒之感,蕴含着作者的人格理想和社会理想。清水意象成为善的象征,浊水意象则成为恶的化身,清浊之分引发的是人们对道德、人格上的理解。清水意象是峻洁人格的写照,是欢乐情感的载体,是长寿的象征。而浊水意象正好与此相反,成为否定性的对象;水是世界上最柔弱的物质,然而它又是最强大的,“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1因此,古代先民特别推崇柔弱不争的处世原则和人格理想。 第二章论述由水的功能生成的意象,即功能型水意象。水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可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生产多方面的需要,具体来说,主要有洗涤功能、润物功能、承载功能、鉴照功能和观赏功能。 先秦文学中的沐浴意象纷繁复杂,它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神话。羲和、常羲浴日浴月的神话充满了浪漫色彩和大胆的想象,表达一种长生不老的美好愿望。沐浴是人神交往过程中的重要准备,表达的是对神灵的崇敬。沐浴又是两性交往的契机和纽带,表达的是爱的需要。先秦文学中的沐浴意象,往往交错着到洁与秽、净与垢。有的人物通过沐浴去垢还净,抛舍人生和社会的尘埃。有的人物则在沐浴过程中体现出洁与秽、净与垢的纠结;水是万物的本原,生命的本原,人和自然界的一切存在都要靠水的滋润才能生存。但是由水的润物功能生成的意象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因此,人类美好的品行来自于水的润物功能,人的劣根性和疾病也来源于此;先秦文学中由水的承载功能生成的水意象多种多样,其所蕴含的意义也随着历史的推移而不断地变化,承载功能的水意象大多是抒发人的内心忧伤的情绪,引发的主要是一种沉重感和痛感;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