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中道哲学”为问题意识,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哲学儒、释、道三家与西方哲学各自的理论结构、发展方向与内在联系进行了系统的疏理会通,认为:
儒家中道哲学产生于孔孟学说,其理论结构在形式上可表述为“中道即天道”,在内容上可表述为“中道即诚道”,均建立于《中庸》,到了《易传》则高度融合成“中道即易道”的圆而神模式;佛教中道哲学经由大乘中观学派一一三论宗、华严宗、天台宗、禅宗的中国发展以后,形式地建立与内容地建立均于天台宗得以圆满完成,可分别表述为“中道即常道”、“中道即自性道”,并进一步在禅宗得以高度融合为“中道即善道”的圆融模式;道家中道哲学形式地建立于老、庄原始道家,可表述为“中道即生道”,内容地建立于黄老学(包括黄老政治学、黄老养生学)和魏晋玄学(包括玄学本体论、玄学人生论),可表述为“中道即治道”,内容与形式初步融合于道教哲学和宋明理学,可表述为“中道即真道”,但与儒、释二家的情况相比,这种融合并不完满,还有待深入。通过对中国哲学儒释道三家中道理论的考察,笔者力图将中道哲学的思维特点总体界定为:整体直观性、动态流转性与自主自由性,并论证这一思维结构的成熟与中国哲学“道德性与天人合一”、“主体性与群己合一”、“实践性与知行合一”特质的形成是同步的,二者相资以为用、并进而有功,在隋唐时期便已基本定型。
相比之下,西方哲学中道理论的建立则不够明朗,因为“中道”这一维度可以说是由传统西方哲学主客对立的思维模式进逼出来的,理论发展被动,缺乏明朗的自觉意识,总的说来,形式地建立于柏拉图后期“相论”,可大体表述为“中道即是者之道”;内容地建立古代哲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可大体表述为“中道即精神之道”,内容与形式熔铸地建立于广义的现象学运动,可大体表述为“中道即交互之道”。由于西方哲学“中道”思想的内在生成虽然也有着清晰的脉络,但其理论结构却要比儒、释、道三家远为复杂,因此本文就不仅仅只是四种思维模式之间基础性的分析比较,而且也有意识地侧重于作为整体的西方哲学与东方智慧的疏理会通,从人类发展史上看,西方哲学的影响至今还远远超出东方哲学儒释道三家,所以这种侧重也正是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研究方法所要求的。
由此,笔者归结出“中道哲学”的四种思维模式:儒家哲学--正向思维;道家哲学--逆向思维;佛教哲学--反向思维;西方哲学--对向思维。通过对这四种思维模式本体内涵与社会意义的分析比较、疏理会通,笔者得出结论:“中道哲学”理论指归是万事万物在自遂其性、自得其所的基础上实现万事万物各得其所、各遂其性的和谐发展,围绕这一核心主题,从历史的角度,理论定型的先后顺序是儒家哲学→佛教哲学→道家哲学→西方哲学,从逻辑的角度,思维演变的前进路向是对向思维→反向思维→逆向思维→正向思维。因此,思辨的西方哲学的发展方向必然是圆融的东方智慧,东、西方哲学的整合与创新的最佳途径便是通过与这两者皆极具亲缘的佛教哲学,宏观当前哲学界,传统西方哲学与佛教哲学的比较研究才是真正的当务之急与康庄大道。由于儒家既是历史起点,也是逻辑终点,因此,展望未来,人类文化的发展,和谐社会的共建,唯有儒家哲学在根本上可资“全体大用”,唯有儒家文化可以“光明正大”地引领人类走向幸福美满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