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Walker)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拟除虫菊酯类杀虫药剂对二化螟的毒理机制。测定了菊酯类杀虫剂对二化螟的毒力,比较了二化螟和稻飞虱羧酸酯酶和线粒体离体ATPase的活性以及菊酯类杀虫剂对ATPase的抑制,利用荧光探剂DPH研究了菊酯类杀虫剂对二化螟线粒体膜流动性的影响,以二化螟为对象对菊酯类杀虫剂温度效应的毒理机制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研究了二化螟的不同饲养方法,结果发现稻苗、茭白混合饲养法可以有效地对二化螟进行室内人工饲养,幼虫成活率高,可以继代饲养。生测结果表明,二化螟对菊酯类杀虫剂处于敏感阶段。
2.明确了二化螟线粒体Na+-K+-ATPase和Ca2+-Mg2+-ATPase的生物化学性质以及几种常用杀虫剂对这两种酶活性的影响。二化螟线粒体Na+-K+-ATPase和Ca2+-Mg2+-ATPase的最适反应条件为pH值7.4,温度37℃,反应时间10分钟。Na+-K+-ATPase的米氏常数(Km)为0.42mmol/L,最大反应速度(Vmax)为302.47nmol/(min·mg)。Ca2+-Mg2+-ATPase的Km为0.40mmol/L,Vmax为128.04nmol/(min·mg)。药剂浓度为1×10-4mol/L时,几种菊酯类杀虫剂对二化螟和稻飞虱离体ATPase活性都有一定程度的抑制。对二化螟的抑制高于对稻飞虱的抑制。实验结果还表明在1.6×10-7~1×10-4mol/L的浓度范围内,上述杀虫剂对二化螟和稻飞虱ATPase活性的抑制率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
3.比较了二化螟与稻飞虱体内羧酸酯酶的活性,二化螟和稻飞虱体内羧酸酯酶的活性差别很大,以α-乙酸萘酯为底物时,稻飞虱体内羧酸酯酶的活性大约是二化螟体内的20倍,以β-乙酸萘酯为底物时,稻飞虱和二化螟的羧酸酯酶的活性大约相差36倍。二者的Km和Vmax也具有显著差异。
4.以DPH为荧光探剂,采用荧光偏振法研究了几种常用农药对二化螟线粒体膜流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DPH是一种有效的荧光探剂,可以用来研究线粒体膜脂的流动性。不同种类的农药对二化螟线粒体膜的流动性都有一定的影响,但是菊酯类杀虫剂和硫丹影响较大,甲胺磷、三唑磷和克百威影响较小。实验选择的几种菊酯类杀虫剂对二化螟线粒体膜流动性的影响也不相同,除醚菊酯和硫丹增加膜的流动性外,其它菊酯类杀虫剂都降低膜的流动性,且它们对膜流动性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对二化螟线粒体膜的相变温度也有很大的影响。
5.综合比较了菊酯类药剂毒性的温度效应。研究了在17、27、37℃的条件下,在浓度为1×10-4mol/L时,溴氰菊酯、联苯菊酯、硫丹、甲胺磷对二化螟毒力、线粒体ATPase、线粒体膜流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溴氰菊酯、联苯菊酯的影响比较复杂,在不同温度范围内,温度系数表现不同。甲胺磷和硫丹是完全的正温度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