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8例口颌系统基本正常的无牙颌患者同时制作了用哥特式弓确定的正中关系位、正中关系位直向前1mm,以及直接咬合法确定颌位的三种水平颌位关系记录的全口义齿。通过对比三种全口义齿临床效果的差异,来寻找最佳的颌位记录方式。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研究,每位患者制作三种水平颌位关系记录的全口义齿,用吸光光度法比较三种水平颌位关系记录的全口义齿调(牙合)前后的咀嚼效率,用T-ScanⅡ检测义齿调(牙合)前后的咬合情况,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调(牙合)前和调(牙合)后:在哥特式弓轨迹顶点(正中关系位)建(牙合)的全口义齿与直接咬合法确定颌位的全口义齿的咀嚼效率高于由哥特式弓轨迹顶点(正中关系位)往前1mm建(牙合)的全口义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哥特式弓轨迹顶点(正中关系位)建(牙合)的全口义齿与直接咬合法确定颌位的全口义齿咀爵效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三种水平颌位关系记录的全口义齿的咀嚼效率调(牙合)后比调(牙合)前皆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调(牙合)前和调(牙合)后T-ScanⅡ检测:从(牙合)力的中心和左右侧(牙合)力百分比差值上检验(牙合)力的平衡,在哥特式弓轨迹顶点(正中关系位)建(牙合)的全口义齿和直接咬合法确定颌位的全口义齿比由哥特式弓轨迹顶点(正中关系位)往前1mm建(牙合)的全口义齿好,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在闭合的过程中由一点(牙合)接触到最大(牙合)接触的时间,三者的时间极为接近,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4.T-ScanⅡ检测:在哥特式弓轨迹顶点(正中关系位)建(牙合)的全口义齿和由哥特式弓轨迹顶点(正中关系位)往前1mm建(牙合)的全口义齿调(牙合)前后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5.T-ScanⅡ检测:从(牙合)力的中心和左右侧(牙合)力百分比差值上,直接咬合法确定颌位的全口义齿调(牙合)后较调(牙合)前左右侧(牙合)力更加平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在闭合的过程中由一点(牙合)接触到最大(牙合)接触的时间,调(牙合)前后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从全口义齿恢复患者的咀嚼效率来评价,由哥特式弓轨迹顶点确定的正中关系位和直接咬合法确定的颌位是更符合患者功能的颌位。2.由(牙合)力中心、左右侧(牙合)力百分比差值以及下颌闭合时间可看出,全口义齿的三种水平颌位记录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都能得到相对正中的下颌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