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转型背景下的近郊型山地乡村空间更新研究——以成渝地区为例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01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转型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内部转型已经初见成效,同时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已经成为当前农业转型发展新方向。乡村空间作为承载农业生产、生活的物质平台,其更新优化的过程既涉及局部的环境与建筑形态改造,也涉及与整体产业布局的协调与互补,以及乡村文化的保存与延续,因此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山地乡村存在城乡二元矛盾、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环境形势日益严峻、基础设施滞后等问题。单纯以乡村物质形态为目标的设计与建设技术手段,虽然能在短时间内改善山地乡村物质空间的落后面貌,但无法从根源上解决与第一产业紧密相连的山地乡村的实际问题。因此,只有依托乡村生态、环境、文化等资源优势,系统的将乡村建设与农业转型发展相结合,通过乡村物质空间改造促进其产业发展,才能为山地乡村提供持续发展的经济动力,推进城镇化发展。  本文将农业转型下的山地乡村空间更新作为研究内容,以成渝地区近郊型乡村为研究对象,从产业发展方向引导、整体空间布局、局部空间优化、景观环境塑造和建筑空间更新等方面探讨山地环境下的乡村空间、乡村景观、乡村建筑与乡村农业转型发展结合的更新策略。包括如何结合优势资源选择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方向,如何调整乡村空间布局形态来满足农业转型发展需求,如何在乡村产业发展的同时保障山地区域的生态安全等,其中重点研究山地乡村的空间更新与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之策,探讨山地乡村空间更新的特殊要求与特点方法,同时为西南地区山地乡村的转型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第一章绪论。介绍研究背景和意义,对论文涉及的基本概念进行解析,确定农业转型下的山地乡村空间更新的研究对象及范围,并对研究思路和方法做出总结,为论文的展开奠定基础。  第二章阐述了乡村建设及农业发展的相关理论和乡村更新案例,总结了农业发展与城镇化的相互关系,整理归纳了山地城乡空间发展的一般规律,结合案例,介绍了山地乡村产业、空间更新的一般途径。  第三章调查分析了成渝地区近郊型山地乡村发展的政策背景与空间现状,探讨了乡村农业转型发展方向及其空间需求,并提出山地乡村空间发展与产业转型之间面临的矛盾与问题。  第四章以山地乡村更新的总体控制策略、乡村外部空间更新与景观塑造策略、建筑空间更新策略等三方面作为研究内容,从乡村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方面探讨农业转型下的乡村空间更新的具体措施。  第五章结语。总结全文,即对农业转型下的乡村空间更新的多层控制、空间优化策略等方面的结论进行总结。
其他文献
学位
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是应对库区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复杂性系统工程,库区特殊的山地自然环境和移民社会环境,时刻威胁库区城市公共安全。库区存在的各
乡村人居环境是人居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我国整体人居环境水平的提高,因此,探讨乡村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传统风水学和人居环
生态城市建设旨在采用整体论的系统方法,把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创造一种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城市新模式。生态基础设施建
民居和百姓的生活紧密相连,是劳动人民生活智慧的体现,民居的发展一脉相承,传承了历史信息,反映了不同时期生产力水平、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石家庄西部山区民居选用当
随着世界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意识到地球资源的可贵,想要继续生存就不得不将可持续发展提上日程,因此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长期发展的共识。建筑能耗在资源消耗总和中
本文以郑州市边缘区村落为研究对象,笔者在调查分析和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将其划分为近城边村和远城边村两种类型,每一种类型选定三个典型村落作为调查对象。运用城市规划学、社会
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是我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工作起步较晚,社会认可度不高,在缺乏关注与理论指导的情况下,我国大面积的历史文化街区都没有得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规模不断拓展,在城市主城区承载力有限背景下,城市新区的出现对有效实现城市人口分流、扩大就业岗位提供了可能。新区的产生尽管是城市化发展
自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提出可持续发展到观念,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自然环境不仅影响着人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同时还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未来的发展。然而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