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塞姆·基弗作品解析历史感表现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yanfei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1945至今)是德国当代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是当代艺术界伟大而低调的特立独行者.[1]基弗的绘画创作中,大量都是巨幅综合绘画作品,且大多是带有宗教色彩和充满历史性的作品。本文从基弗作品中的题材、材料以及文化含义为出发点,分析他作品中特有历史废墟震撼,探索“历史感”在其绘画中的本质体现和来源。本文是以一个普通观者欣赏画作的远近距离作为轴线来研究基弗的绘画作品,由远到近逐步递进的的研究方法来解析基弗画作中的“历史感”。一般来说,观者欣赏一幅画作时,首先是站在远处观看,得到的是单纯的视觉体验和感受:作品的色调和大概得绘画内容,只能从画作标题等去欣赏;然后才会走近一点,此时画面的材料选取和肌理效果就十分清晰明显了;再走近的话,基本看见的就是笔触甚至画面的裂纹了,甚至想要挖掘背后的深刻意义了。本文就是以由远至近的距离为研究路线对基弗画面的“历史感”进行阐释。以站在远处的视角为立足点时看到的“题材”;再走近一点则是对绘画“材料”的分析;最后落实到笔触即“实践”上来。以此三段不同距离贯穿本文的研究脉络进而解析基弗作品中的深刻“历史感”表现。第一章中本文主要阐述了研究课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路径,并着重强调了本论文的创新点。第二章则是以远距离分段来分析基弗作品中的文学题材,从神话和诗歌的角度去挖掘作品中的神话史诗般的重量感。第三章是以材料为切入点,从频繁使用的铅等材料的深刻含义去解析其画面“历史感”内涵。第四章择时落实到实践上,结合对基弗作品“历史感”的分析研究谈自己的实践和创作。
其他文献
本文以南京地区为例,探析民国建筑的发展历程,反思民国时期传统建筑向现代建筑发展的时代变迁大背景之下,传统固有式的局限性。民国时期的建筑史基本始于鸦片战争持续到新中
新锐插画是时尚元素与原创概念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在时代的发展进程中,被应用于各个领域,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吸引更多人们的注意。现在人们掌握数码产品的能力不断增强,受新
期刊
随着大众传媒的普及,电视作为我国儿童接触最多的大众媒介,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并改变了我国城市儿童的日常生活。国外现有研究表明,看电视食品广告的儿童比不看电视广告的儿童进食
20世纪是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革的一个世纪。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在新政策,新气象,新形式,新思想的影响下,长安画派与新金陵画派在60年代相继诞生。它们分别代表着中国东西两个
建筑照明是“绿色照明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目标是要使照明达到高效、节能、安全和舒适,有利于环境保护,避免眩光污染。为此,选择高光效、长寿命和光色性能好的光源
本文以聊城高唐落子舞的发展情况与其他地区落子舞的特点关系等进行初步的整理和叙述,对文化层面的高唐落子舞进行外围性的研究。鉴于落子舞的研究资料几乎空白,又是一种“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