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和胃通降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并进行远期疗效(复发率)和安全性评价。方法:通过胃镜、24小时pH值监测、Gerd Q问卷及胃食管反流病肝气犯胃证症状分级量化表对患者进行诊断,对符合纳入条件的患者采取简单随机法按就诊先后顺序将其纳入中药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中药治疗组予和胃通降汤治疗,西药对照组予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治疗,4周为一个观察阶段,疗程均为8周。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治疗后3周、治疗后4周、停药后4周填写调查问卷,通过症状积分、及复查胃镜了解患者病情变化,评价治疗效果,观察停药后症状及复发情况,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临床和证候疗效:治疗第1-3周时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第4周时中药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3.35±3.08)低于对照组(4.95±4.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P<0.05)。治疗第2周时两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第4周时中药治疗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94.1%)高于西药对照组(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P<0.05)。治疗第4周时中药治疗组Gerd Q积分(1.38±1.46)低于西药对照组(2.55±3.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5)。说明在短期内中药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起效时间相似,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中药的治疗优势开始突显,中药治疗组疗效更持久。单项症状疗效:治疗第4周,两组治疗反酸症状积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反酸症状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0.0%/78.9%,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第4周,两组治疗烧心症状积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针对烧心症状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0%/94.1%,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第4周,两组治疗胸骨后疼痛症状积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针对胸骨后疼痛症状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2.4%/81.8%,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两组在改善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症状方面疗效相似。内镜下疗效:治疗第4周时中药治疗组内镜下疗效有效率(44.4%)高于西药对照组(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P<0.05)。中药组在治疗食管炎疗效上优于西药组。持续稳定性疗效:停药4周后中药治疗组复发率(2.9%)低于西药对照组(2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P<0.05)。中药治疗组较西药对照组疗效更持久稳定不易复发。不良事件:治疗期间中药治疗组1例患者出现胃胀加重,未做特殊处理,后症状消失;西药对照组未出现不良事件。两组进行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1.000,P>0.05),说明两组在安全性上是相似的。结论:和胃通降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肝气犯胃证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不仅能改善临床症状,而且具有较低的复发率,安全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