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以含蓄、简约和微妙见长。中国古典诗歌是建立在一系列具体、特定的语境下描写出来的。这些描写能够刺激人们的感官而产生形象的感觉或画面,如落日的颜色、花草的芳香等,这些经过细致刻画的细节描写在诗歌中被称为意象。它是一种思想,一种境界,是诗人情感寄托的一种再现手段。 从文学角度看,意象是诗的基本要素:一首诗从字面看是词语的连缀;从艺术构思的角度看则是意象的组合。从美学角度看,意象是诗的最小审美单位,一首诗中的各个意象通过不同组合方式达到一种整体效果,即产生诗歌的意境。因此,一代东方学权威亚瑟·韦利认为“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我国明代的胡应麟也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从某种意义上说,诗即意象。因此,从翻译角度上来讲,译诗即译意象。根据意象的本质和特征,意象的翻译也应从翻译的一般理论和翻译美学两方面入手,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本文首先从语境的概念入手,在第一部分总体介绍了本文的大概内容及写作目的。第二部分,讨论了语境的概念及分类,语境的功能及其对翻译的作用;分析了文化语境在翻译中不可替代的现象。第三部分作者对中国诗歌中的意象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因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在诗歌的翻译和意象的传达方面存在着一些不可译的因素。进而剖析意象翻译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之所在。本文所阐述的意象的不可译因素主要体现于中国古代诗词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和中国诗词独特的美学特征方面。 尽管在诗歌翻译中确实存在一些不可译的因素,但中外诗歌间的交流与影响,尤其是二十世纪初诗歌翻译的盛况,则是不容忽视的事实。因此,从总体上讲,诗歌是可译的。本文在第四部分中对诗词意象的翻译进行了详细阐述。本文肯定了语言的共性语义概念特点,并说明了翻译是在译文中寻求原文的最大程度的相似,绝对的等值翻译是没有的。本文继而对奈达功能等值理论的发展和涵义进行了论述,并结合认知隐喻理论的观点对等值翻译理论加以深入研究,运用中国诗词的翻译实例探讨翻译等值理论在诗词意象翻译中的应用。由于意象的美学概念,本文还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对意象翻译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在诗词翻译过程中的意象转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意象转换是建立在译者对原诗整体体验上的,这个整体体验产生于当时诗人的文化、生活背景及其思想反映上的理解,并作用于译文的再造。本文从意象整合的角度分析了诗歌的语义、审美等层面上的对等基础,得出译者与作者思维上的一致是翻译的基础。而从意象的基础上进行语义整合是对等值翻译理论的深入理解和诠释,从而在理论层面上推进了等值翻译理论。 总之,意象是诗歌的主题。意象翻译有助于诗歌译文结构的自然与和谐,也意味着诗训整体审美体验的有效传达。随着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加和深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词意象也越来越容易被异域的读者所理解和欣赏,不同语言间诗词的翻译是可以实现的。只有在翻译中达到了思想和美感的统一,这样的翻译就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