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乡关系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一对十分重要的关系,是广泛存在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普遍联系与互动关系。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否协调,直接影响我国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国家改革、稳定的大局,影响我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对城乡关系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上取得了积极进展,城乡关系由二元结构逐渐向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的城乡关系仍然存在着不平衡不协调的现象,尤其是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其区位条件差、经济基础弱、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其社会矛盾和城乡间发展不协调程度较发达地区更加突出,这将严重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增长,不利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早日实现。然而,目前我国城乡和谐发展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的经济发达区,相比之下,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关注较少。研究的内容也多从理论层面上对其进行评价,其研究成果对指导区域的城乡发展就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研究视角大多采用经济学、社会学或某个政策角度,有一定的学科局限性。因此,本文试从唯物史观视角,以经济欠发达地区城乡和谐发展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论证,并基于欠发达地区的特点而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对策研究,既可充分吸纳诸多具体学科对城乡和谐发展问题研究的方式及长处,又利于使对城乡和谐发展问题的认识趋于深入和全面。在整个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始终坚持唯物史观关于科学发展的理念,力求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我国欠发达地区城乡和谐发展问题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和指导,后立足于实践有效运用实证研究、比较研究的方法解决问题,这些正是本论文的创新之处。由于城乡和谐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会涉及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其内容之丰富,形成原因之庞杂,加之笔者天性不敏、学养甚浅,故不敢奢望能对其研究达到尽善尽美,而只是抱着迎接挑战的态度进行尝试性探索,以期抛砖引玉,一抒己见,以就教于方家。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是本文的逻辑起点,主要阐述了本研究课题的背景与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及相关研究进展、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及本论文的可能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二部分,唯物史观关于城乡和谐发展的理论认识。首先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城乡关系的基本理论,并概括总结了唯物史观关于发展问题的主要观点,进而从唯物史观视角出发,探讨了城乡和谐发展的的内涵和主要衡量标准,最后论述了我国城乡和谐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本部分内容为全文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欠发达地区城乡间发展问题概述。首先对欠发达地区概念进行了界定,并阐述了我国欠发达地区城乡间发展的现状,和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揭示了其城乡发展失衡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而分析总结了导致我国欠发达地区城乡发展失衡的主要原因。第四部分,以唯物史观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城乡和谐发展。在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的基础上,运用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观点,对城乡和谐发展做了理论上的指导,本章是科学发展观在城乡发展问题上的实践把握,这是本文理论上的落脚点。第五部分,欠发达地区城乡和谐发展的具体对策。主要说明了欠发达地区实现城乡和谐发展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