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肝泡型包虫病(HAE)的钙化特点及其生物学活性。材料及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6月至2017年4月,包虫实验阳性或手术病理证实为HAE的60例患者。患者均行腹部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PET-CT检查。60例病灶均为单发。观察CT与PET-CT表现,并测量PET-CT上浓聚病灶部位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根据肝泡型包虫病患者的钙化形态分为A、B、C型。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不同分型肝泡型包虫病灶间SUVmax的差异。结果:60例HAE分为A、B、C共3型,每型均为20例。A型CT检查病灶内可见散在少量小结节状钙化,PET-CT表现为病灶边缘18F-FDG(氟代脱氧葡萄糖)摄取及浓聚弱;B型CT病灶内可见弥漫分布的结节样、斑块样钙化,PET-CT表现为病灶边缘18F-FDG摄取及浓聚强;C型CT病灶中央液化坏死区,边缘钙化,PET-CT表现为病灶边缘18F-FDG摄取及浓聚较强。A、B、C型病灶的SUVmax分别为3.41(2.17-3.75)、7.45(6.77-9.01)、6.67(6.28-9.01)),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χ2=4.429,P<0.05)。结论:不同HAE钙化分型病变的生物学活性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