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Mansonone E、F是在曼森梧桐中分离得到,具有三环邻萘醌结构的天然产物。其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抗HIV及抗雌激素等一系列生理活性。但Mansonone E、F在自然界中含量很少,难以通过分离提纯的方法大量获得,且其生理活性仍不够理想,作用机理未明。因此研究其作用机理和合成方法,改造优化其结构,对于从天然产物Mansonone E、F中发现新药有重要意义。结合本小组前期工作,本研究工作主要有以下部分:
(1)优化设计了一条更环保、更安全、更易操作的Mansonone E、F全合成路线。通过使用廉价的原料,共享同一路线合成Mansonone E及MansononeF,从而节约了资源。
(2)合成了一系列氮杂Mansonone E、F类似物{2-取代-苯并[de]苯并嘧啶-6(4)-酮},并对其进行抗肿瘤活性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类化合物都具有比较好的细胞毒,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ICs0值都达到2μM,但其选择性低。这可能是该类化合物的α位易于与体内的亲核物质发生迈克尔加成反应,最终引发细胞凋亡而体现出很强的细胞毒性。
(3)对本小组前期合成的非氮杂Mansonone E、F类似物进行细胞毒性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类化合物对肿瘤细胞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3-取代衍生物的细胞毒活性在1-20μM之间。其中IG3对18株肿瘤细胞的抑制活性测试表明,该类化合物是一类广谱的抗肿瘤药物,对实体瘤细胞也有很好活性,其平均细胞毒活性达到3μM。
(4)通过对本小组前期合成的非氮杂Mansonone E、F类似物进行拓扑异构酶Ⅰ、Ⅱ抑制活性实验,拓扑异构酶Ⅱ断裂实验。进一步推测Mansonone E、F类似物的生物活性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该类化合物对拓扑异构酶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对拓扑异构酶Ⅰ的抑制活性较低,而对拓扑异构酶Ⅱ具有很高的抑制活性,25μM下可完全抑制酶对pBR322 DNA的解旋,其中,IG3的抑制活性比阳性对照VP16要大20倍,因此,拓扑异构酶Ⅱ可能是该类化合物的主要作用靶点;该类化合物并不是通过形成药物-酶-DNA的三元复合物而发挥作用,初步推测其并非作用于DNA断裂前的阶段。
(5)选取活性较好的化合物进行高通量人工膜渗透性分析,以预测该类化合物的药物开发前景。实验结果表明,用以测试的化合物均属于易透膜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