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比较骨性Ⅰ类高角骨面型患者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前后上气道的变化,评估拔牙矫治对上气道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正畸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一定参考依据。方法:1研究对象1.1样本选择从2009年至2016年在河北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患者中选取骨性Ⅰ类高角骨面型患者26名,作为研究对象。样本纳入标准:1)颈椎形态显示已无生长潜力:第2、3、4颈椎为垂直向矩形、椎体底面凹陷。2)骨性Ⅰ类高角骨面型(0°≤ANB≤5°;SN-MP>40°或FH-MP>32°)。3)初诊时牙列完整无缺失(除外第三磨牙)。4)无慢性鼻炎、睡眠呼吸暂停等呼吸系统疾病史,无扁桃体、腺样体手术及正畸治疗史。5)无明显颅颌面畸形,张口度无异常,无颞下颌关节疾病史。6)健康状态良好。具有完整的治疗前后影像学及病历资料,相关测量项目的标志点清晰且分辨率高。1.2样本分组非拔牙组:13名(最小年龄14岁,最大年龄26岁,平均年龄17.62±3.45岁,男4名,女9名);拔牙组:13名(最小年龄14岁,最大年龄24岁,平均年龄16.85±3.51岁,男3名,女10名)。2研究方法2.1矫治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直丝弓固定矫治技术完成,拔牙组利用拔牙间隙排齐整平牙列,滑动法内收前牙关闭拔牙间隙,其中两位患者采用高位TPA压低上颌后磨牙,最终达到个别正常结束治疗。非拔牙组通过扩弓、前牙轻微唇倾,排齐整平牙列,调整后牙咬合,最终也达到个别正常结束治疗。2.2矫治时间:非拔牙组矫治平均时间为19±5.63个月,拔牙组矫治平均时间为27.69±7.57个月。2.3矫治效果:治疗结束时磨牙、尖牙关系达到中性,前牙浅覆浅覆盖,中线齐,所有患者达到个别正常。3头颅侧位片拍摄所有研究对象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均由本院放射科同一技师采用产自美国的cranex?d头颅侧位曲面断层机拍摄。拍摄时,患者取直立位,头颈部自然放松,眶耳平面与地面保持平行,后牙轻轻咬于牙尖交错位,上下唇自然闭合,不咀嚼,不吞咽,呼气末屏住呼吸时拍摄。4测量项目所有测量项目均由作者在一段时间内全部集中完成,并保持测量条件的恒定。头颅定位侧位片经winceph8.06软件(日本)定点测量,校正放大率。每个项目测量3次后取平均值。5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21.0软件对各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检验水准:α=0.05。结果:矫治结束时所有患者的磨牙、尖牙关系达到中性,前牙浅覆浅覆盖,中线齐,最终达到个别正常。分析数据显示1矫治前后头影测量的统计结果1.1非拔牙组矫治前后头影测量的统计结果1.1.1非拔牙组矫治前后上气道的头影测量统计结果鼻咽段:pns-r治疗后减小,pns-ba、pns-upw治疗后增大;腭咽段:spp-sppw、u-mpw、mc1-mc2治疗后增大;舌咽段:pas治疗后减小;喉咽段:v-lpw治疗后增大,c3-rgn治疗后减小;气道垂直长度:pns-v治疗后增大;软腭:软腭长度治疗后增大,软腭厚度治疗后减小,但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1.1.2非拔牙组矫治前后舌骨以及舌体的头影测量统计结果1)代表舌骨垂直、矢状位置变化的测量指标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2)舌体长度以及舌体厚度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1.1.3非拔牙组矫治前后颅颌面骨软硬组织的头影测量统计结果1)代表骨性矢状向、垂直向变化的测量指标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2)代表牙齿唇倾度的u1-na(mm)、l1-nb(mm)治疗后增大,u1-l1治疗后减小,且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测量指标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1.2拔牙组矫治前后头影测量的统计结果1.2.1拔牙组矫治前后上气道的头影测量统计结果鼻咽段:pns-r治疗后增大,pns-ba、pns-upw治疗后减小;腭咽段:spp-sppw治疗后增大,u-mpw、mc1-mc2治疗后减小;舌咽段:pas治疗后减小;喉咽段:v-lpw、c3-rgn治疗后减小;气道垂直长度:pns-v治疗后增大;软腭:软腭长度治疗后增大,软腭厚度治疗后减小,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2.2拔牙组矫治前后舌骨以及舌体的头影测量统计结果1)代表舌骨垂直、矢状位置变化的测量指标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2)舌体长度以及舌体厚度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1.2.3拔牙组矫治前后颅颌面骨软硬组织的头影测量统计结果1)代表骨性矢状向测量指标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代表骨性垂直向变化的mp-fh治疗后减小,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测量指标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2)代表牙齿唇倾度的u1-sn、u1-na(°)、u1-na(mm)、l1-mp、l1-nb(°)、l1-nb(mm)治疗后减小,u1-l1治疗后增大,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测量指标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2非拔牙组与拔牙组矫治后各测量项目变化的组间比较非拔牙组、拔牙组治疗前后u1-sn的改变量分别为1.43±5.46°、-8.65±3.81°;u1-na(°)的改变量分别为1.19±6.25°、-7.28±5.46°;u1-na(mm)的改变量分别为1.13±1.76mm、-3.60±2.66mm;l1-mp的改变量分别为3.43±7.08°、-6.77±6.17°;l1-nb(°)的改变量分别为3.63±6.08°、-7.34±6.36°;L1-NB(mm)的改变量分别为1.67±1.96mm、-2.62±1.90mm;U1-L1的改变量分别为-5.14±8.48°、15.18±7.32°,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气道矢状径以及舌骨位置治疗前后的改变量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拔牙与否对骨性Ⅰ类高角骨面型患者上气道的变化无明显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