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建立了研究分析框架,尤其是对于职住分离问题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和归纳,并且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参考前人文献研究提炼分析出影响居住-就业偏离现象的相关因素,并尝试从宏观层面分析影响全国十六个特大城市职住分离的因素,进而从微观层面分别依次用面板数据回归分析方法和截面数据回归分析法对北京市和上海市影响居住-就业偏离度的因素实证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及政策建议。研究发现:1.从理论机制来看:影响职住分离的因素可以分为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在宏观因素中,包括制度变化因素、城市化进程因素、经济发展因素、产业结构调整因素、科学技术进步因素。其中,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主要对就业区位产生影响,城市化进程则主要对居住的区位产生影响,而科技进步因素主要与交通便利化因素挂钩。此外,制度变化因素是历史中的一次冲击性因素,故不纳入本文对于北京和上海的实证研究模型中。在微观因素中,包括四个大方面:个人属性特征、经济就业特征、居住特征、交通特征。其中个人社会属性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学历、婚姻状况等;经济就业特征包括收入水平、职业类型等;房屋居住特征包括住房类型、住房面积、居住地周边资源等因素;交通特征包括交通便利化程度。交通因素、房价因素、住房类型以及居住地附近的资源条件都是影响居住区位的重要因素,但个人属性因素中,性别、学历、婚姻、年龄主要是间接地通过收入、对居住区位周围的资源条件等渠道来影响就业和居住地的区位选择。最后,收入因素对于就业和居住地的区位选择均有影响。从对职住分离产生的作用效果来看,对职住分离起强化作用的因素包括:制度体制变迁类因素、城市化进程类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类因素、产业发展规律类因素、科学技术进步类因素、学历因素和收入因素、性别比因素、户籍因素、房价因素和住房类型因素、居住地周边绿化环境因素、私人交通工具的持有量;对职住分离的影响不确定的因素包括:婚姻、年龄及家庭结构因素、职业因素、居住地周边资源因素。2.从实证分析结果来看对于北京市,绿化环境越好、交通越便利、城市化率越高、户籍人口数占比越高的行政区,其居住-就业偏离度越倾向于向大于1的方向变化,而0-14岁人口数占比越高、从业人口的工资总额占比越高、第二产值比重、第三产值比重占比越高的行政区,其居住-就业偏离度越倾向于向小于1的方向变化。而对于上海市,青少年(0-19岁)占比越高,其居住-就业偏离度越倾向于向大于1的方向变化,而GDP占比越高,其居住-就业偏离度越倾向于向小于1的方向变化。对比北京和上海两个城市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它们的共同点为,经济发展情况及产业结构都对职住分离现象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说明居民的就业区位选择与区域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密切相关。其对于政府解决职住分离的指导意义在于:协调各区域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对于解决职住分离问题来说至关重要。北京和上海的差异为,北京市的绿化、交通、户籍等因素对于职住分离现象的影响更加显著,对于上海市这些因素则显著性不高,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上海市的数据量较少,另一方面可能在于上海市在这些因素方面上对各个行政区的协调工作做得更好,从而这些因素显著性不高,这对于北京市政府解决职住分离的指导意义在于:应该协调好各个区域的绿化、交通、户籍等方面的发展和调控,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解决职住分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