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负责的、有效的文学翻译批评应该是客观的、辨证的和动态的。要达到这种目的就离不开读者的参与。现在对于翻译批评的标准和方法的论述可谓是“百花齐放”,但涉及到读者反应的却为数不多。基于读者反应的翻译批评理论,如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也没有深入的讨论判断是否实现“对等”的途径。本文提出一种“改进的”对等理论——“动态互动对等”,从人类认知的角度阐述了读者反应在翻译批评中的主体作用。本文从分析人类翻译活动的认知性入手,进一步提出读者阅读文本的过程也是一个心理认知过程,那么原文读者阅读原文时脑子中形成的图象及其实现就和译文读者阅读译文时脑子中形成的图象及其实现具有可比较性。若两者可达到“互动对等”,则译文就是好的译本。这种完全基于读者反应的“互动对等”理论的实现是基于对读者反应的统计、分析和比较之上的。因此本文以《红楼梦》中的一段文字及其英译本为例,分别就中、西方读者的反应进行比较分析,同时也验证了“动态互动对等”理论在翻译批评中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