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是指由一系列脑血管因素导致脑组织受损所引起的以认知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针灸治疗VaD效果显著,而嗅三针疗法具有较常规针刺疗法取穴少、操作方便且疗效好的优势,但是其神经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 state fMRI,rs-fMRI)扫描技术通过对比嗅三针疗法治疗前后脑区信号强度变化及临床量表测评,为嗅三针治疗VaD的有效性提供神经影像依据;通过对比嗅三针与常规针刺疗法治疗前后的fMRI变化,探讨嗅三针疗法治疗VaD患者的中枢机制。 方法:本研究共纳入31例VaD患者,随机分为嗅三针组(B组)和常规针刺组(C组),另纳入20例与VaD患者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A组),所有纳入者进行首次rs-fMRI扫描,并用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方法分析数据。B组和C组连续针灸治疗8周,治疗后对B组、C组进行第二次rs-fMRI扫描并分析数据。B组、C组VaD患者治疗前后分别使用简易精神状况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蒙特利尔认知状态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临床量表进行测评,对所有受试者fMRI结果及临床量表进行比较,分析嗅三针疗法治疗VaD前后的fMRI及临床量表差异,及其与常规针刺疗法的差异。 结果:三组被试人口学变量统计结果显示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身高、体重无统计学差异(p>0.05),B、C组治疗前临床认知量表无统计学差异(p>0.05),满足基线均衡。fMRI结果显示VaD患者较健康对照组ReHo减低的区域包括左侧Broca区、右侧楔叶、右侧楔前叶,ReHo增高区域为双侧内嗅皮层(p<0.05,Alphasim校正)。B组治疗后MMSE量表及MoCA量表得分较治疗前增高(p<0.001,t=6.41;p<0.001,t=7.57),C组治疗后MMSE量表及MoCA量表得分较治疗前增高(p<0.001,t=12.08;p<0.001,t=12.13)。fMRI结果显示:B组治疗后ReHo增高的脑区有左侧背外侧前额叶/眶额叶、左侧腹内侧前额叶、左侧Broca区、左侧辅助运动区、右侧辅助运动区、右侧海马、左侧海马/海马旁回、左侧扣带回/丘脑、左侧颞极颞上回;ReHo减低的脑区包括右侧颞中回/梭状回、右侧角回/缘上回,(p<0.05,Alphasim校正)。C组治疗后ReHo增高的脑区有左侧顶下小叶、右侧顶下小叶、右侧顶上小叶、右侧中央后回、右侧中央前回、右侧楔叶/楔前叶、右侧辅助运动区;ReHo值减低的脑区为左侧尾状核/丘脑/苍白球,(p<0.05,Alphasim校正)。B组治疗后右侧海马、左侧Broca区、左侧腹内侧前额叶ReHo值与MMSE量表呈正相关(r=0.539,p=0.031;r=0.698,p=0.003;r=0.529,p=0.035)。C组治疗后左侧顶下小叶、右侧顶下小叶、右侧顶上小叶ReHo值与MMSE量表呈正相关(r=0.742,p=0.002;r=0.619,p=0.014;r=0.528,p=0.043)。 结论:VaD患者经过嗅三针与常规针刺治疗后,认知功能均有显著改善,fMRI显示大脑关键脑区局部一致性具有明显改变,提示针灸治疗VaD具有显著有效性,且嗅三针疗法取穴更少,操作更加方便。 嗅三针疗法神经作用靶点主要位于中央执行网络(central executive network,CEN)、默认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DMN)、额顶皮层环路及Papez神经环路,主要功能是提高VaD患者记忆力及执行功能,因此对存在记忆功能损伤及执行功能障碍的VaD患者首选嗅三针疗法。常规针刺疗法神经作用靶点主要位于视空间注意网络(visuospatial attention network,VN)、感觉运动功能网络(sensorimotor network,SMN)、顶叶-前运动区神经环路和基底节-丘脑神经环路,主要功能是提高VaD患者近距离空间运动功能,改善患者的注意力,因此对于存在运动功能障碍及注意力障碍的VaD患者可首选常规针刺疗法。可见不同的针灸疗法对VaD脑功能网络的神经作用机制不同,可以针对VaD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的异质性选择不同的针灸疗法,对临床治疗及干预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