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巨大口蘑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具有多种生理功能,是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极高的珍稀食用菌,且不易褐变和腐烂,耐贮运性好,在8~12℃条件下,贮藏30天不变色、不变味。但其生长速度慢,出菇时间较长,这严重制约了该产业的发展。其生产方式一般采用袋栽技术,且需要在覆土条件下出菇,大部分生产巨大口蘑的食用菌生产企业尚未形成工业化、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格局。为了探明巨大口蘑工厂化栽培中各个阶段的管理参数,找到能促进巨大口蘑在不覆土情况下也能出菇的有利因素,实现从传统的袋子栽培、覆土出菇模式向瓶子栽培、不覆土出菇模式的转化,本实验结合巨大口蘑传统的覆土栽培特点,对其不覆土的瓶栽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并测定不同的出菇处理条件下其菌丝相关酶活性的大小,探明出菇与这些酶活性间的相关性。研究的内容及结果如下:1、利用均匀设计法对以玉米芯为主要碳源的栽培料配方进行优化,得出最优结果为:玉米芯54.04%,麸皮28.16%,蔗糖13.20%,酵母粉4.70%。比较分别以玉米芯、甘蔗渣和薇甘菊为主料栽培巨大口蘑之间的菌丝生长速度和产量,发现以玉米芯为主要碳源栽培巨大口蘑的菌丝生长速度最快,其次为甘蔗渣,最慢的为薇甘菊;而从子实体采收量来看,以甘蔗渣为主要碳源的采收量最高,其次是薇甘菊,玉米芯的较低。2、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栽培料的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初始pH值和水分含量对瓶栽巨大口蘑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栽培料的最适发酵温度范围为70~75℃,最适发酵时间为9 d,最适初始pH值为8.5,最适水分含量为61%。3、环境条件对瓶栽巨大口蘑菌丝生长和出菇的影响:(1)瓶栽巨大口蘑菌丝生长速度的最适环境条件为温度26℃,空气相对湿度为60%,二氧化碳浓度为0.18%。(2)瓶栽巨大口蘑不覆土出菇的最适环境条件为温度29℃,前期湿度为92%,光照为400 lx,成菇期湿度为100%(3)瓶栽巨大口蘑覆土出菇的最适环境条件为温度30℃,前期湿度为70%,光照为500 lx,成菇期湿度为85%。(4)瓶栽巨大口蘑不覆土出菇的最适二氧化碳浓度为菌丝恢复期0.3%,扭结分化期为0.25%,幼小菇期为0.45%,成菇期为0.3%。4、不同催蕾方法对瓶栽巨大口蘑不覆土出菇的影响:(1)通过单因素实验得出赤霉素、萘乙酸、藜芦醇、醋酸钠、十三烷醇几种化学物质的最佳浓度分别为8mg/L、20 mg/L、8μmol/g、0.06%、0.16 mg/L。用以上浓度的物质对巨大口蘑无土条件下进行处理出菇,现蕾所用的天数从快到慢的比较为:泥土水>十三烷醇>醋酸钠>清水>萘乙酸>藜芦醇,用赤霉素处理的瓶子不能形成原基。(2)从培养料已经高度分解但能出菇的瓶子中分离出霉菌、放线菌和细菌三种不同的微生物均不能促进其他瓶子的培养料形成原基,一些培养料已经高度分解但能出菇,不是微生物导致的,而是其他因素作用的。(3)瓶子搔菌后催蕾时的菌床方向不同,对出菇有较大的影响。菌床为倒立方向时,有利于菌丝形成原基和催蕾出菇,而菌床为正立方向时,出菇效果较差。5、瓶子搔菌后在不同的时间覆土均能出菇,结合子实体采收量和至采收结束所用的天数来看,搔菌后第3 d覆土比较合理,采收量较高,出菇周期最短。6、不同的催蕾方法对巨大口蘑菌丝体相关酶活力影响:能形成原基的三个处理组从菌丝恢复期到原基形成、现蕾阶段,酪氨酸酶活性相对比较稳定,不能形成原基的两个处理组酪氨酸酶比较活跃,说明菌丝恢复后酪氨酸酶过高反而抑制了原基形成;而漆酶、蛋白酶、淀粉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在原基形成前都得到有效的激活作用,不能形成原基的两个处理组这几种酶活性变化不大;五个处理组的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上下波动较大,能出菇的三个处理组在原基形成阶段达到最大值,而不能出菇的两个处理组在菌丝恢复前后达到最高峰,随后快速下降;五个处理组的羧甲基纤维素酶、过氧化物酶活性都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由此可以看出,在现蕾前的整个阶段,不断提高羧甲基纤维素酶、过氧化物酶、漆酶、蛋白酶、淀粉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有利于巨大口蘑原基的形成;但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在菌丝恢复期其活性过高不利于菌丝从营养生长阶段向生殖生长阶段过度;而对于酪氨酸酶在整个过程中则应该适当抑制其过高地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