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山迁安方言和迁西大部分地区方言的儿化韵只有两组,与明清时期广泛流传的韵书“十三辙”(目前所知的最早关于北京儿化韵的材料)中所附的“两小辙”(两组儿化韵)完全相同,而且,形成两组儿化韵的并不是所有的基本韵母,因为有的韵母只带儿尾,没有儿化,这可以帮助我们证实十三辙时期的两小辙确实是存在的,早期的北京话也很有可能只有两小辙。保定的定兴和徐水两个地方的儿化韵也只有两组,形成情况与唐山迁安和迁西方言基本一致,联系保定的满城、唐县,石家庄的赵县、高邑等地的儿化情况,考虑到北京市就在河北省的包围之中,可以说,河北省众多地区儿化现象的考察对研究北京话儿化韵的历史发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唐山、保定、石家庄等地的儿化情况可充分证明十三辙时期北方地区(包括北京地区)确实只有两小辙,只不过形成两小辙的并不是所有的十三辙罢了。北京儿化韵的发展从早期的两组到现在的11组经历了几百年的时间,并且至今仍在变化之中,不同的韵母与“儿”的合音有难有易,儿化韵的形成也有快有慢,而语言的发展变化又与社会交际、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有密切关系,联系历史书面材料,联系方言材料,联系当前口语实际,我们大概可以看到北京话儿化韵由简到繁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