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坐起动作(sit-to-stand,STS),即从坐姿到站姿的转化动作,是一种常见的过渡运动任务,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要完成的动作。转弯行走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尤其在室内行走活动中占比高达50%。相对于直道行走来说,转弯行走的难度更高,更容易发生跌倒等危险。在转弯时,不同的步态方式与转弯角度也影响着人体下肢的动作。在通常情况下,从椅子上起身后,经常伴随短暂的停顿,然后进行向前迈一步或几步的连续动作,并且,往往需要一定角度的转向来实现某种行为目的。因此研究老年人坐起到行走(sit-to-walk,STW)过程中转弯角度对步态特征的影响具有重大意义。选取60-80岁老人10-15名,20-30岁青年人对照组10-15名,在430mm坐高,无扶手,无靠背的特制座椅上,分别进行直道,60。转弯和90°转弯的坐起到行走实验。通过Vicon系统、足底压力系统采集不同行走模式下的时空参数、运动学参数、动力学参数。通过采集到的数据,运用SPSS、0RIGIN等统计分析软件对关节角度、足底压力中心轨迹、地面支反力、足底峰值压力、地面支反力、关节力矩等参数进行分析。通过行走试验和理论分析,本文从行走步态、关节角度、足底压力情况等几方面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在转弯方式的选择情况中,外侧脚转弯是较常用的方式,试验中约有55.7%的受试者选择外侧脚转弯方式,其中老年人比青年人对内侧脚转弯的选择几率更高,并且有部分老年人认为外侧脚转弯更为省力。在外侧脚转弯坐起到行走动作中,60。转弯与直道行走下肢运动规律更为接近,随着转弯角度的增大,坐起阶段时间明显延长,并突出体现为弯曲动量期和伸展期的延长。相对于青年对照组,老年实验组这种步态周期的延长更加明显,并且在水平面和额状面上表现出更复杂的运动状况,这可能是由于老年人下肢肌肉力量减弱造成的动作完成困,或者是为了维持的平衡稳定性而呈现的谨慎步态。在内侧脚转弯坐起到行走动作中,老年实验组90°转弯与直道行走下肢运动学规律更为接近,转弯腿前足足底压力更小,而青年对照组的结果显示两种转弯方式差别不大。老年组在转弯情况下,身体压力中心在足宽方向上的移动更为显著。根据本试验的设计及讨论分析,对下肢各关节动力学和运动学特征进行研究,提出作用于下肢的便携式电力驱动辅具的设计思路,并为老年人的日常活动提供合理的指导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