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随着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加,颈椎病患者,特别是以头晕等为主诉的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患者日益增多。但该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如何选择正确的诊疗方法成为困扰脊柱外科医师的一大难题。本实验以颈后纵韧带交感神经神经刺激假说为依据,以比格犬为实验对象,采用神经电生理学方法,初步验证后纵韧带上交感神经分布与颈交感神经节之间存在关联性。进一步分析比格犬颈后纵韧带压迫状态下,颈交感神经神经元上电信号的变化。为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诊断与治疗提供更好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第一部分:选取2只比格犬进行颈前区解剖观察,了解颈前区肌肉、交感神经干的分布、走行以及颈椎椎体的解剖形态。第二部分:选取健康成年比格犬6只,显露颈中交感神经节及后纵韧带。以不同强度刺激电压(20~100mv)刺激后纵韧带,在颈中交感神经节上记录电信号,观察随着刺激电压的变化其电信号波形的变化情况。继而使用利多卡因阻滞后纵韧带,在相同水平刺激强度下记录交感神经节上电信号波形。比较两组波形振幅值。同时记录电刺激信号的潜伏期,比较阻滞前后潜伏期的变化。第三部分:选取4只比格犬,分离颈中交感神经节,记录颈中交感神经节自主放电信号波形。行颈前路椎间盘摘除、髓核回植、钛合金钢板内固定的方法建立后纵韧带压迫模型,记录造模即刻后纵韧带急性压迫状态下,颈中交感神经节自主放电信号波形。模型建立2月后,记录后纵韧带慢性压迫状态下,颈中交感神经节自主放电信号波形。比较三个不同状态下颈中交感神经节自主放电波形的形态、参数以及功能频谱密度。结果:比格犬颈部迷走交感干走行于胸头肌深面,颈长肌、头长肌浅面,胸骨甲状肌、胸骨舌骨肌后外侧,位于颈动脉鞘内,与颈内动脉、颈内静脉相伴行。颈上交感神经节位于C1水平。在C6~7水平横突前方形成一卵圆形颈中神经节,其侧方发出数条交感神经纤维向后外走行进入后纵膈。在T1水平形成膨大的颈胸神经节,颈胸神经节向下形成胸交感干,并于每一肋下缘水平形成胸神经节,发出交通支进入椎管。电刺激比格犬后纵韧带,可在颈交感神经节记录到一双向波形,波形振幅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电信号潜伏期不随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而在后纵韧带局部阻滞后,颈交感神经节记录到的电刺激信号幅度出现下降,潜伏期延长,两者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生理状态下,颈中交感神经节上可记录到一平稳波形。后纵韧带早期受压状态下,颈中交感神经节自主放电波形与生理状态下波形未见明显改变。后纵韧带慢性压迫2月后,记录颈中交感神经节波形幅度较建模即刻波形幅度明显增加,单位时间波形面积增加。功能频谱分析发现建模2月波形在100~250Hz段成分明显增加。结论:实验结果初步验证了后纵韧带与颈部交感神经节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功能学上的联系。后纵韧带作为颈交感神经症状发病的环节之一,若抑制后纵韧带的神经传导,有望使交感神经症状得到部分缓解。后纵韧带机械性压迫并不是作为引起颈源性交感神经症状主要原因。而后纵韧带慢性受压,局部炎性因子浸润导致后纵韧带表面交感神经纤维发生形态学改变,是引起交感神经症状的病理学基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