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者语言习得的错误与偏误会随着学习者母语背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对不同母语背景的学习者进行语音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国别化汉语教学的发展。基于目前有关马来西亚学生的汉语语音习得研究匮乏,本文主要以马来西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选取了40名母语为马来语的汉语学习者,通过语音实验、数据统计等方法,对四个不同阶段的马来西亚学习者汉语一级元音的发音分别进行了静态的分析和动态的考察,以期发现马来西亚马来裔学生汉语元音习得的特征与规律。本文通过元音格局、准确度和离散度三个方面的考察,发现:1.马来西亚学习者在习得汉语的过程中,大部分元音的习得过程并不是呈直线前进的,体现了中介语反复性的特征。2.学习者整体的元音框架会随着习得时间的增加,逐渐向外扩展,向目标语的方向迈进,进而形成接近于汉语母语者的元音格局,体现了中介语是会随着学习者二语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发展和变化。3.学习者汉语中介语系统的构建主要受到语言的相似性及普遍性的影响,其建构排序为/a、i、u/>/y/>/?/>/?、?/。新元音中,/?、?/元音的习得略差于/y/元音,说明新元音的习得受到标记性强弱的影响,标记性弱的新元音习得早于标记性强的新元音。验证和修正了新迁移理论、标记性差异假说和对比分析理论。本研究通过中介语理论、对比分析理论、新迁移理论和标记性差异假说来总结马来西亚马来裔学习者汉语基础元音习得的情况。通过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归纳出马来西亚学习者从零起点阶段到高级阶段中汉语中介语的类型特征和发展趋向。因此,与传统的偏误分析相比,本论文的特色在于采用了语音格局的研究方法对马来西亚马来裔学习者群体的元音习得状况进行了较为整体的综合研究,填补了马来西亚学习者汉语语音习得研究的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