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中SRSF3调控B7-H3剪接的机制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q0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 B7-H3和SRSF3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研究背景B7-H3作为重要的共抑制分子,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异常高表达,与肿瘤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此外,部分剪接因子在多种实体瘤中显著高表达。B7-H3在恶性肿瘤中的高表达可能与剪接因子的异常剪接有关。通过寻找影响B7-H3表达的调控因子,可为肿瘤的免疫治疗提供新的策略。本研究中,我们对结直肠癌进程中B7-H3的表达以及调控B7-H3剪接的剪接因子进行了研究。研究方法首先,利用肿瘤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分析剪接因子与B7-H3的表达之间的相关性。设计合成剪接因子的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并转染HCT-116细胞后,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测定B7-H3 mRNA的表达水平;从而筛选出调控B7-H3表达的剪接因子SRSF3。然后,使用人结肠癌及癌旁组织芯片(HcolH180su12)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及评分,检测B7-H3和SRSF3蛋白的表达差异;根据免疫组化评分将结直肠癌分成高低表达两组,利用统计学分析B7-H3和SRSF3的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总生存期之间的关系。再随机选取12例结直肠癌组织及其配对癌旁组织,利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B7-H3和SRSF3蛋白的表达水平。同时,我们还通过Western blot技术测定7种人结直肠癌细胞(HCT-116、HCT-8、Lovo、SW480、SW620、Caco-2 和 DLD-1)中 B7-H3 与 SRSF3 蛋白的表达水平;根据 B7-H3与SRSF3在结直肠癌组织及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此外,我们利用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及Oncomine数据库分析B7-H3和SRSF3基因在结直肠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利用细胞克隆形成实验、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SRSF3表达水平的高低对肠癌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TCGA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肠癌组织中B7-H3表达与SF3A1、SF3A2、SF3B2、SF3B3、SF3B4、SRSF3、SRSF4、SRSF9等剪接因子表达显著相关。当敲低剪接因子SRSF3和SRSF8后,B7-H3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尤其是SRSF3 siRNA对B7-H3的表达影响最为明显。我们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组织芯片中87对结肠癌及癌旁组织中SRSF3和B7-H3的表达,免疫组化染色及评分结果显示,B7-H3在43例肠癌组织的癌细胞胞浆中呈高表达,但在所有癌旁组织中低表达或无表达;SRSF3在52例肠癌组织的癌细胞胞浆、61例肠癌组织的细胞核和8例癌旁组织的细胞核中呈高表达,在其余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细胞胞核中低表达或无表达。卡方检验分析结果表明,B7-H3表达与患者年龄显著相关(P=0.029);SRSF3表达与肿瘤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显著相关,且与肿瘤细胞中B7-H3、p53和Ki67的表达显著正相关(P<0.05)。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7-H3的表达、肿瘤分级、淋巴结转移、TNM分期、MSH6和MSH2的表达等与患者总体生存期显著相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发现,肿瘤分级、MSH6和MSH2为影响患者总体生存期的独立显著因素。生存曲线分析显示,B7-H3和SRSF3的高表达预示结直肠癌患者生存率较低。提取12例结直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蛋白;WB技术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织相比,B7-H3和SRSF3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明显上调。而且,在结直肠癌组织和细胞中,B7-H3与SRSF3的表达均呈正相关关系。此外,GEO及Oncomine数据库分析显示,B7-H3和SRSF3基因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组织。细胞克隆形成实验、Transwell实验观察到,过表达SRSF3能显著增强肠癌细胞的增殖、迁移能力。研究结论B7-H3和SRSF3在结直肠癌组织及细胞系中均高表达,且两者表达呈正相关。B7-H3和SRSF3高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不良预后正相关,有可能作为预测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标志物,细胞实验表明SRSF3可促进肠癌细胞的增殖、迁移能力。第二部分 结直肠癌中SRSF3调控B7-H3剪接的机制研究研究背景SRSF3作为一种重要的选择性剪接因子,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且SRSF3的表达与B7-H3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这一结果提示SRSF3可能参与了 B7-H3的选择性剪接。本研究中,我们对SRSF3调控B7-H3的剪接机制进行了研究。研究方法培养结直肠癌HCT-116和HCT-8细胞株,用siRNA和过表达SRSF3质粒载体转染HCT-116和HCT-8细胞,利用PCR和WB技术检测B7-H3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RNA结合蛋白免疫共沉淀实验测定结直肠癌细胞内SRSF3蛋白与B7-H3 mRNA的结合情况。构建minigene重组质粒,并应用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技术检测其转录本的长度。将minigene载体和SRSF3 siRNA或Flag-SRSF3质粒载体共转染HCT-116细胞以探究SRSF3对B7-H3 mRNA剪接调控,利用qRT-PCR技术检测HCT-116细胞中的minigene转录本表达情况。研究结果PCR和WB技术检测B7-H3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发现敲低HCT-116和HCT-8细胞中SRSF3表达后,B7-H3的表达受到明显抑制(P<0.05);相反地,过表达SRSF3则能显著上调B7-H3的表达(P<0.05)。RNA免疫共沉淀实验结果显示,SRSF3蛋白和B7-H3 mRNA均被磁珠/SRSF3抗体特异性拉下,表明剪接因子SRSF3蛋白可与B7-H3 mRNA直接结合。将含有外显子3-6和100bp侧翼序列的DNA片段克隆到pcDNA3.1(+)载体中,成功地构建了 minigene重组质粒。qRT-PCR检测结果显示,minigene重组质粒在HCT-116细胞中表达5种转录本,包括4和/或5外显子的跳跃和3或5内含子的保留。DNA测序进一步确定了每个转录本的序列。SRSF3基因敲低后,minigene的472-bp和404-bp产物的数量减少;而过表达SRSF3基因后,472-bp和404-bp产物的数量增加。研究结论在结直肠癌中,剪接因子SRSF3直接与B7-H3的外显子4和/或6结合,参与调控B7-H3的剪接。为了解B7-H3表达的调控机制以及结直肠癌治疗的潜在策略提供了新的可能。
其他文献
以氢能作为绿色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依然面临诸多挑战。目前工业中广泛采用的重整制氢技术主要是以传统化石能源为原料,其可持续性、污染性的问题仍然没有被解决。电解水制氢技术由于原料为清洁的水,装置简单、条件温和、污染性低,且产生的氢气纯度高,因此被研究者认为是实际制氢的最佳选择。目前电解水制氢面临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在低工作电压下实现大的工作电流,从而降低实际产氢的成本。围绕上述问题,本论文主要采用两种策
本论文采用乙二氨基和邻苯二氨基桥联四芳氧基为配体,合成了稀土金属-锌杂双金属配合物;以席夫碱为配体,合成了稀土金属烷基配合物。对所合成的配合物进行了 X-ray单晶衍射和元素分析的表征,对其中反磁性的配合物进行了 NMR的表征。研究了这些稀土金属-锌杂双金属配合物及稀土金属烷基配合物催化CO2和环氧化合物环加成以及共聚反应的催化性能。文中所使用的配体前体分别为:乙二氨基桥联四酚(N,N,N’,N’
第一部分Akt激活剂SC79抑制MPP+和鱼藤酮诱导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的凋亡及死亡目的:观察Akt激活剂SC79对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和鱼藤酮诱导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的凋亡及死亡的作用。方法:培养SH-SY5Y(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及原代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CCK-8检测SC-79、MPP+或鱼藤酮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存活力的影响;LDH检测SC-79、MPP+或鱼藤酮对多巴
第一部分:HIF-1α在卵巢癌组织中表达及其诱导卵巢癌紫杉醇耐药作用研究目的:探讨HIF-1α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在体外实验中进一步探讨在缺氧条件下HIF-1α诱导卵巢癌细胞株紫杉醇化疗耐药作用,为进一步机制研究提供基础。方法:选取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病例及卵巢癌SKOV3细胞株作为研究对象。1、分别针对正常卵巢、上皮性卵巢癌组织和缺氧条件下的卵巢癌SKOV3细胞采用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检测
研究背景肝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是一种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常见恶性肿瘤。去甲斑蝥素(norcantharidin,NCTD)是通过人工合成的升高白细胞活性的抗肿瘤药。干扰素刺激基因15(Interferon stimulated gene15,ISG15)是一种干扰素(interferons,IFNs)诱导的泛素样蛋白,在病毒或细菌感染时高度诱导其表达。ISG
目的血中游离DNA定性定量分析已在肿瘤的预后判断、复发监控及个体化治疗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游离DNA中ctDNA拷贝数低,目前以PCR为基础的基因突变检测技术尚难以达到肿瘤早期诊断的目的。本研究拟改进突变敏感分子开关获得新一代技术,优化由高保真DNA聚合酶联合硫代磷酸酯修饰的引物构成的反应体系,以进一步提高突变敏感分子开关技术在游离DNA中检测基因突变的特异性,降低其检出假阳性率。研究
研究背景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已成为我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癌症死亡的首位原因。肺癌主要病理类型包括: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和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其中NSCLC为主要类型,占80%-85%,2/3的患者在就诊时即为晚期,失去根治性治疗的可能。M
折叠波导行波管凭借其高功率、宽带宽、结构强度高且易加工等特性,在通信、成像、电子对抗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为了应对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围绕着折叠波导行波管的注波互作用模型以及折叠波导行波管在太赫兹与通讯领域的新器件、新技术这三个方面开展研究。主要的工作与创新点如下:1.折叠波导行波管的非线性注波互作用研究。针对耦合阻抗在近截止区易导致互作用计算不精准的问题,使用特征阻抗替代耦合阻抗,并分析了折
目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好发于中老年人,长期生存率低。与年轻的AML患者不同,老年AML患者通常具有不良的体能状态、严重的合并症、伴发的终末器官功能障碍、前驱病史等不良因素,大多数患者不能耐受标准化疗方案或者符合临床试验纳入标准。因此,寻找有效、相对温和、副作用可控的治疗策略,对于改善老年AML患者的长期预后
目的脓毒症(Sepsis)是机体对感染的反应失调而导致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大量研究表明脓毒症的发病机制及其发展过程十分复杂,在病情发展过程中常伴随脓毒性休克,危重患者常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脓毒症已经成为目前危重病医学中的一大难题。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作为临床中脓毒症最常见的并发症,造成脓毒症AKI致死率极高。但是,目前尚未发现有效的能够对AKI进行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