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探讨薄层液基细胞学(Thinprep liquid-based cytology test,TCT)、HPV-DNA检测及醋酸染色后肉眼观察法(visual inspection with acetic acid,VIA)、碘染色后肉眼观察法(visual inspection with Lugol’s iodine,VILI)各种不同筛查方法在粤北山区子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中的效果的比较,为今后的应用及推广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有助于该地区妇女子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预防和控制。方法:以自愿参与宫颈癌筛查并符合入选标准的231名粤北山区妇女为研究对象,采集其宫颈脱落细胞,采用薄层液基细胞学技术进行细胞学检查及PCR-反向点杂交法进行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并同时行醋酸、碘染色后肉眼观察,对肉眼观察发现异常区直接多点取材宫颈活检,并根据TCT及HPV检测结果进行进一步阴道镜检查及病理学检查,根据病理≥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I级为阳性标准。应用SPSS13.0软件对研究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初步分析该地区瑶族及汉族妇女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现患率,并比较TCT、HPV-DNA、VIA+VILI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假阳性率、假阴性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约登指数等指标。显著性分析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该人群中无宫颈癌病例,确诊CIN I 5人,CIN II 2人,CIN III 1人。其中瑶族妇女中确诊CIN I 2人,CIN II 1人,CIN III 1人;汉族妇女中确诊CIN I 3人,CIN II 1人,CIN III 0人。本研究显示该地区妇女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现患率为3.46%,该人群中瑶族及汉族两民族妇女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现患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2、该人群中TCT检查阳性率10.39%,其中以未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为多见,占筛查人群的7.79%。HPV感染率14.72%,其中瑶族妇女16.98%,汉族妇女12.8%,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VIA+VILI检查阳性率14.72%。3、随宫颈病变程度的增加HPV的感染率逐渐增高,TCT检查及VIA+VILI检查阳性率逐渐增高。4、根据病理阳性标准为≥CIN I,以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TCT检查的敏感度、特异度、假阳性率、假阴性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分别为87.5%、92.38%、7.62%、12.50%、29.17%、99.52%、0.80;而应用HPV-DNA检测,以上各指标分别为75%、87.44%、12.56%、25.00%、17.65%、98.98%、0.62;行醋酸、碘染色后肉眼观察,以上各指标分别为62.5%、87%、13.00%、37.50%、14.71%、98.48%、0.49。敏感度及特异度由高至低依次为TCT、HPV-DNA、VIA+VILI。结论:1、本研究中粤北山区妇女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现患率为3.46%,该人群中瑶族及汉族两民族妇女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现患率无显著性差异。2、TCT检查无论灵敏度及特异度均较高,可作为宫颈癌筛查的较好方法;HPV检测作为宫颈癌病因学检查,可作为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初筛的有效方法,适合用于临床病例的检测和指导治疗;肉眼观察法灵敏度及特异度虽低于TCT及HPV检查,但由于其费用低廉、技术含量低,易于培训,可作为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的筛查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