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研究:语文教师课题PCK的提炼与改善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f125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简称PCK)是教师个人教学经验、教师学科内容知识和教育学的特殊整合,是教师最有用的知识代表形式。自舒尔曼提出这一概念以来,PCK的研究引起人们高度重视。但研究多在PCK的构成、学科教师PCK的来源等方面。PCK的提炼以及教师的PCK的改善,相关的研究成果较为稀缺。具体到学科,数学学科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研究较为深入,而作为母语的语文学科,语文教师的PCK,目前还没有成系统的研究。语文教师话题PCK的提炼与改善,这项研究在国内尚属首创。   本研究基于如下假设:(1)PCK是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知识的“合金”,在教师专业知识中处于核心地位。(2)PCK是在实践中不断内化而形成的“使用理论”,通过教师的教学表征可以对其进行提炼和描述。(3)PCK有普通PCK、学科PCK、话题PCK三个层次,其中话题PCK是关键。(4)从语文优秀课例中提炼出的PCK,对改善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有重要作用。(5)通过课例研究,尤其是通过专家参与的“共同备课”,教师的PCK能够获得改善。   本论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概论,共两章。第一章介绍本研究的背景,包括PCK研究目前所达成的共识,话题PCK研究的现状,以引出本研究的论题。话题PCK的研究,在学科教学研究中已经有所尝试,但目前的研究以“解析式”为主,“合金式”的研究尚且“缺席”。第二章介绍本研究中的核心概念,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介绍本研究的研究设计和论文框架,陈述研究的意义。   第二部分是本研究的主体,尝试对语文学科中的话题PCK的提炼进行研究,共四章。   第三章,课例的选择及描述。该章回答两个问题:(1)提炼PCK的研究,选择什么样的课例?(2)从PCK角度,如何来描述课例?本文认为,优秀教师的成果课例,具有PCK清晰和高质量的特征,应为PCK提炼的首选课例。目前通行的课例呈现有三种样式,本文在比较这三种样式的基础上,提出从PCK角度描述课例的步骤、要点和准则。   第四章,关键PCK的辨识与抽取。该章回答三个问题:(1)何为课例中的关键PCK?(2)如何在课例中辨识与抽取关键PCK?(3)对所提取的PCK如何进行验证?在一个课例中,尽管三个层面的PCK共存于其中,但研究应聚焦在课例中的话题PCK。课例中的话题PCK有大小之别,其中必有对教学成败起关键作用的,本文称为“关键的PCK”。研究表明,语文学科“关键的PCK”,在“文体”层面上。语文教师话题PCK的提炼,优先应在“关键的PCK”。本文论述了关键PCK的辨识与抽取的方法,并依据三角互证法,提出对所提取的关键PCK进行验证的三条准则。   第五章,PCK的提炼及表述。语文PCK的提炼及表述有特殊的困难,这些困难源于PCK内隐的特质,并受制于质性研究的局限,以及研究者主观性参与所带来的问题。本文通过PCK提炼的一些研究案例,呈现语文PCK提炼的历程:第一,不同研究者对课例中的关键PCK进行尝试性的提炼;第二,在充分的讨论中,研究者达成共识;第三,通过修正或修润以求对提炼的PCK加以准确表述。语文PCK的提炼及表述,尚在探索中,本文所论述的,只是我们目前所能做到的,研究尚有待于深入。   第六章,提炼出的PCK之应用。论文介绍在研究过程中从事的两项工作:一是由“中国教师研修网”组织开发的“小学语文PCK远程培训课程”,重点介绍本人所承担的专题“儿童文学作品教学中的PCK”;二是本人与一线语文教师合作开展的行动研究案例,从教师原来的教学设计,到利用已抽取的PCK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展示了教学设计的修改过程,论述已提取的PCK在教学设计修改中所发挥的作用。   论文的第三部分,论述语文教师PCK的改善,共两章。   第七章,在课例研究中谋求PCK的改善。PCK的改善,以教师对自身的PCK自觉意识为前提,必须促使教师对自身的PCK进行反思,而改善要通过教学中的行动研究。在本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专家参与的“共同备课”是改善语文教师PCK的有效途径。“共同备课”有两种方式:“共同备课主题教研活动”和“共同备课工作坊”,本章具体地介绍了上述两种方式的共同备课,展示了它们对改善PCK的积极作用。   第八章,PCK改善过程的案例及讨论。分别介绍“共同备课主题教研活动”和“共同备课工作坊”的典型案例,在陈述案例的基础上,讨论在PCK的改善过程中发现的若干现象,PCK的改善是一个迂回反复的过程,在PCK改善过程中教师会出现“牵线木偶”的现象,原有的教学“顺畅感”和“效能感”可能会暂时失落。
其他文献
周恩来自幼聪颖好学,早在童年时代,就练就了一手好毛笔字,写出来的字清新、秀丽、耐看。遵周家祖训,男孩子5岁起入家塾馆读书。蒙童入学起开始练习颜体,世代相袭。所以,周恩来很小时候就能写出一手不错的颜体字。1908年周恩来在淮安(今淮安市楚州区)东门内表舅龚荫荪的龚家塾馆寄读时,塾馆周先生又让他在颜体的基础上再加练魏碑,使其写出来的字既有颜体的刚正不阿的气势,又具有魏碑的阳刚之锋,所以他后来写出的字娟
期刊
校本课程是在国家课程框架内,根基于学校自身的教育理念和特色对本校的课程进行设计和开发,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也是应该被传承和发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在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过
学位
介绍了一种载有水轮机转轮修磨设备的移动机器人的系统原理、路径规划方案、路径形状设计和路径跟踪控制及其实现.这种路径规划和路径跟踪控制并不只适用于水轮机转轮这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