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目的在于论证日本的“企业别工会”(日语的表达方式,日语中的“…别”是“按照…划分”的意思,如“企业别工会”指的是按照企业划分的工会,“产业别工会”指的是“按照产业划分的工会”。为了便于表达,暂且使用这一日语表达方式。下同)的形成与日本传统文化及日本人性格的关系。 日本的工会被笼统地称之为“企业别工会”,即按照企业组织工会。实际上,日本的工会不仅仅是“企业别工会”,也存在“产业别工会”,即按照某个产业组成的工会(如日本海员工会);并且大部分“企业别工会”也按照产业组成了全国性的工会组织。确切地说,日本的工会的组织性特征应该是“产业别联合——企业联——企业别(事务所别)工会的形式”(篠藤光行『労働组合组织论』労大新害、1966年、40页」)。产业别工会和中央组织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相同,但构成的基础却是按照各个企业组成的工会组织,日本的“企业别工会”的独特之处正在于此。 日本的“企业别工会”是日本式企业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日本的“终身雇用制”、“年功序列制度(论资排辈制度)”并称为日本式经营的三大特点。在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由于日本经济长期萧条,包括“企业别工会”在内的日本式企业经营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地质疑,可以说正面临着土崩瓦解的境地。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讲,人们对于日本式经营的评价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以工会制度为例,第一个时期是战后初期到60年代,在这个时期人们把“企业别工会”看作是日本封建社会的产物,认为这种工会制度存在着先天性缺陷,基本上是批判的态度;第二个时期是日本的高速经济发展时期到80年代,在这个时期,大多数研究者把“企业别工会”看作是资本主义高度发达阶段的产物而大加赞美;第三个时期是20世纪末到现在,这个时期人们对于“企业别工会”基本上持批判态度,认为日本的工会功能正在减退。不难发现,人们对日本式企业经营的评价明显受到了日本经济状态的影响。如何历史地、客观地评价日本式经营是摆在日本企业经营研究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笔者之所以选择工会为研究对象,原因有二:第一,工会组织与“终身雇用制”(雇佣形式)、“年功序列制度(福利形式)”相比更为具体,更加全面,更能反映日本式企业经营的特点;第二,中国对日本工会的研究还比较少。 “和魂洋才”是日语中的一个常用短语,由“和魂汉才”演变而来。其意思类似于汉语的“中体西用”,且都是在日中两国人民面对欧洲先进文明的冲击时选择的口号。“和魂洋才”的基本意思就是大和精神(道德),西洋技术(艺术),或者说是日本的民族精神和西洋的科学技术相结合,即在坚持日本固有的传统道德、民族精神的基础上,吸收西方近代以来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并为其所用。作者在这里用来比喻“企业别工会”,认为“企业别工会”是在坚持了(有意无意中)日本人的传统文化和心理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的“工会”这一先进事物组成的劳动者组织。 本文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战后初期日本各地纷纷建立工会这一重要历史时期,通过对这一时期日本人建立工会时的历史背景、心理状态、组织特点等的研究分析,客观评价文化因素和国民性因素在企业别工会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日本工会的历史”、第二章“关于日本企业别工会产生原因理论的三种学说及其批判”)是对企业别工会产生的历史进行概括,并对工会研究者的“‘企业别工会’形成原因论”进行评价分析。第二大部分(第三章“日本人独特的性格和传统思想”)是通过对‘旧本人研究论”的代表性观点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对于“企业别工会”的产生具有明显影响的传统文化和心理特征。第三大部分(第四章“传统文化与性格因素在企业别工会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具体的事实和数据说明日本的传统文化和心理因素在“企业别工会”产生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日本最早的工会产生于1 8 97年12月1日,是以高野房太郎为首的工人运动活动家建立的“铁工组合”。这个工会带有明显的“产业别工会”的性质。其后在日本其他地方陆续建立的几个工会组织也带有这种性质。但这次工会运动只维持了十几年的时间便遭到了统治者的镇压—1900年颁布的“治安警察法”禁止了工会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工会运动重新兴起,并且出现了少量的“企业别工会”性质的工会组织。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随着日本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日本的工会组织被认为是“不安定因素”而逐渐受到镇压和取缔,在二战期间更是受到毁灭性打击,以至于几乎销声匿迹。二战以后,随着日本占领军司令部(GHQ)推行“民主化政策”,工会组织重新获得合法地位,日本各地纷纷以企业为单位建立工会,在短短几年内,加入工会的劳动者己占全部劳动者的一半左右。战后的工会组织虽然几经变迁,但大部分按照各个企业建立工会这一最根本的特征并没有发生改变。 战后的工会研究分为四类:即“组织形态论”、“形成原因论”、“连续性论”和“工会功能论”。本文属于“形成原因论”的范畴。对于“企业别工会”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