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对全球物种分布、种群动态、生物多样性变化、生态系统功能等产生着重要影响,典型草原是我国重要的草地生态系统,啮齿动物是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鼠类活动对草原环境的影响较大,其种群数量的变化对草原生产力和系统功能恢复有着重要的影响,采食和挖掘行为对植被、土壤和生态系统健康和稳定均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分析典型草原放牧干扰与气候变化共同作用下草地植物群落和啮齿动物群落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对全球物种分布、种群动态、生物多样性变化、生态系统功能等产生着重要影响,典型草原是我国重要的草地生态系统,啮齿动物是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鼠类活动对草原环境的影响较大,其种群数量的变化对草原生产力和系统功能恢复有着重要的影响,采食和挖掘行为对植被、土壤和生态系统健康和稳定均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分析典型草原放牧干扰与气候变化共同作用下草地植物群落和啮齿动物群落的变化趋势及其优势种动态特征,能够明确啮齿动物群落及其优势种对放牧和气候变化响应的过程与机制,通过控制实验进行连续监测,分析啮齿动物与放牧和气候变化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揭示啮齿动物种群增长自然制约因素及其主导因素,并对啮齿动物种数量的变化趋势以及相应的调控策略做出判断和决策,最终界定“鼠-畜-草”平衡条件下的放牧方式,对于科学指导草地资源和生态保护以及草牧业生产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于2012-2019年在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典型草原开展放牧控制实验,使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了过度放牧、连续放牧、季节轮牧、按月轮牧4种不同放牧区和禁牧区(对照区),应用标志重捕法对各放牧区中啮齿动物物种组成、捕获量比例、种群密度年度变化,同时使用样方法对各放牧区中的植物特征指标进行调查分析,采用混合效应模型分析气候变化对植物群落、啮齿动物群落的影响,采用冗余分析(RDA)分析不同放牧方式下啮齿动物群落的作用途径,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优势鼠种对放牧和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并在啮齿动物群落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基础上,通过主成分分析气象因子对啮齿动物数量的贡献率,在滞后效应的基础上运BP神经网络模型拟合和预测。得到了以下结论:1、不同放牧方式、不同年份间植物群落特征和植物多样性指数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差异。2、不同放牧方式、不同年份间啮齿动物群落数量和多样性指数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差异。3、冗余分析(RDA)表明:在按月轮牧区,2012-2019年平均温度对啮齿动物群落总捕获率、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有极显著影响(P=0.002),在季节轮牧区,2012-2019年最高温度对啮齿动物群落总捕获率、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有显著影响(P=0.016),在连续放牧区,2012-2019年月降雨量对啮齿动物群落总捕获率、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有显著影响(P=0.012),在过度放牧区,2012-2019年植物高度对啮齿动物群落总捕获率、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有极显著差异(P=0.004),在禁牧区,2012-2019年风速对啮齿动物总捕获率、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有极显著影响(P=0.002)。4、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表明:在按月轮牧区,2012-2019年平均温度对布氏田鼠种群数量的总效应影响最大;在季节轮牧区,2012-2019年月降雨量对布氏田鼠种群数量的总效应影响最大;在连续放牧区,2012-20019年风速对布氏田鼠种群数量的总效应影响最大;在过度放牧区,2012-2019年风速对布氏田鼠种群数量的总效应影响最大;禁牧区,植物生物量对布氏田鼠种群数量的总效应影响最大。5、降维分析可以拟合精度较高的BP神经网络模型,模拟表明典型草原啮齿动物群落组成数量对气候变化存在4-5个月的滞后时间。
其他文献
碳位于植物生长所必需摄入的6种大量元素之首。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碳长期缺位,植物仅靠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完全达不到自身需求。有机碳肥是指能够提供水溶性高、易被植物吸收的液体或固体有机态碳营养肥料,施用有机碳肥是解决植物碳短板的重要手段。研究以小麦、青梗菜为供试作物,通过盆栽试验,探究了喷施蔗糖(SUC)、水溶性腐植酸(HA)、水溶性氨基酸(AA)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对小麦、青梗菜碳含量、碳贡献率、光合
科尔沁草原总面积约5.17×104km2,是中国北方典型的农牧交错区,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们对草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大部分草原生态系统稳定性遭到破坏。枯落物作为草地生态系统中连接植物和土壤的重要载体,在草地恢复和利用中不容忽视。为此,本试验于2019年10月~2020年9月,在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境内的盐碱化草地,采取铺沙+补播和有机肥+补播两种修复措施,进行3个单种枯落物及4种混合枯落物分解试验
为确定适宜锡林郭勒盟典型草地的可持续放牧利用模式。于2019至2020年间,在锡林郭勒盟东部典型草地区设计了一系列不同始牧时间和放牧期延续时长的暖季放牧实验,通过测定草地植被盖度和生物量等基础指标并计算牧草再生性、植物群落α多样性,评价草地植被对不同放牧方式的响应。同时在冷季舍饲期以不同的饲料配比进行饲喂,筛选出经济实用的饲料配方。从草地畜牧业生产的整体流程出发,系统地设计了夏秋暖季以可利用饲草量
天然草地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天然牧草产品生产的主要原料来源。本研究以内蒙古锡林浩特市毛登牧场典型草原为试验地,以天然牧草产品为试验材料,分别加工成干草草捆、草颗粒和全混合日粮颗粒。开展了不同加工方式天然牧草产品和天然牧草与精饲料配伍前后对肉羊产能和瘤胃微生物影响的研究,旨在为我国天然草产品的研发和利用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对生产实践提供指导。得出如下结论:(1)草颗粒组采
草地是我国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中,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对改善陆地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目前我国草地破坏问题严重,人们对草地缺乏有效的保护和科学的管理,草地畜牧业生产难以持续稳定发展。因此草地可持续利用是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的家庭牧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当地的牧户实地调研和实时监测后,以当地草地面积的
本研究以荒漠草原植物功能群为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对各植物功能群在放牧强度及其季节调控下的变化特点及空间分布变化规律进行探究,并基于植物功能群的数量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和Topsis分析对草地进行综合评价,确定植物功能群对不同放牧强度及其季节调控下的响应特点。旨在确定合适的放牧强度和合理放牧方式,为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的合理利用提供基础的数据资料和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
暴力是一种产生伤害性结果的象征行为,然而在长期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下,被披上"家庭"外衣的暴力,其存在和危害被严重忽视和低估。直至21世纪初,通过教育而提升的人们对人权和法治的关注,使得家庭暴力不再隐形,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的实施,更是为家庭暴力的法律约束增加了有力的系统化规定。面对家庭暴力,逃脱家庭这一伤害实施的"牢笼"是有效的保护手段,然而现实中对于因为家庭暴力而引发的离婚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