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临床特点的变迁和定位诊断方法的合理运用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sushi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研究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临床特征的转变,探究常用影像学检查在甲状旁腺病灶定位诊断中的优缺点研究对象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住院治疗的共597名PHPT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2000-2010年与2011-2015年先后两个时间段中PHPT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的差异。使用一整套的精神心理学量表,评估PHPT患者的认知情况并与正常对照比较,了解PHPT对神经认知功能的影响。收集2011-2015年住院的352名PHPT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计算常用影像学定位手段的敏感性,采用ROC曲线分析探究影响定位诊断敏感性的临床因素,并确定临床指标的切点位置。研究结果相较于2000-2010年,2011-2015年经典PHPT临床症状的发生率显著降低,血钙和血PTH均明显下降(p<0.001),甲状旁腺病灶明显减小(p<0.001),但患者主诉的精神类症状显著增多。PHPT患者的视觉空间能力和部分生活质量指标较正常人群降低。甲状旁腺MIBI核素扫描在常用的甲状旁腺定位检查中敏感性最高,达95.56%(91.12%-97.92%)。甲状旁腺病灶≤1.3cm时,颈部超声敏感性显著降低;MIBI敏感性在甲状旁腺病灶≤1.3cm或PTH≤252.1pg/m L是均存在明显下降,MIBI对病理为增生的PHPT定位诊断效果不佳。使用颈部超声合并MIBI扫描可有效提高PHPT术前定位诊断的准确性。结论在定性诊断PHPT时,需注意PHPT的临床特征正在向轻症型发展,经典临床症状减少,生化指标变轻,非经典的精神类症状发生率上升。PHPT定位诊断首选甲状旁腺MIBI核素扫描,病灶过小或血PTH升高不明显是造成检查敏感性降低的原因。
其他文献
骨缺损的治疗一直是骨科的难题和研究热点。异体骨移植治疗骨缺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然而,同自体骨相比,理化处理的异体骨有一些缺点:异体骨没有足够的形成新生骨组织的干细胞;异体骨没有促进成骨的生长因子;异体骨没有可以提供骨营养成分必要的血管。因此,如若可以提供同自体骨一样包含干细胞、生长因子和新生血管的生成,即可促进异体骨移植治疗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本论文根据骨修复的需求,我们希望通过靶向Notch信号通
目的: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挖掘高渗及炎症因子作用下椎间盘的关键差异表达基因,探讨其富集的主要信号通路及相互作用网络。明确高渗微环境下自噬及弹性反应增强子结合蛋白(Ton EBP)在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Ton EBP参与高渗对自噬调控的分子机制。方法:在GEO数据库中下载渗透压、IL-1β、TNF-α作用后的椎间盘基因表达谱芯片数据,采用R语言分别筛选数据集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利用Me V、DA
目的:研究哮喘疾病CD4+T淋巴细胞中T细胞活化衔接子(linker for activation of T cells,LAT)、磷脂酶C-γ1(phospholipase C-γ1,PLC-γ1)的表达以及PLC-γ1的磷酸化活化状态,探讨其在CD4+T细胞分化中作用,以及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1)卵清蛋白(ovalbumin,OVA)致敏并激发建立哮喘小鼠动物模型,通过气道激发实验
第一部分三维CT重建在成人DDH髋关节解剖参数测量及个体化手术方案设计中的应用目的: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是骨科常见病与多发病之一。Bernese髋臼周围截骨是治疗DDH的有效方法。本研究通过计算机对DDH患者髋关节进行3D重建并进行解剖形态学参数的测量,全面、综合的评估髋关节发育不良的类型及程度,并通过计算机模拟手术设
目的比较弥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不同b值组合之间峰度系数(Kurtosis coefficient,K)与弥散系数(Diffusion coefficient,D)的差别,并筛选出适宜乳腺癌评估的最佳b值组合。探讨DKI对良恶性乳腺病灶的诊断价值,并同常规弥散加权成像比较,评价两种技术对良恶性乳腺病灶的鉴别诊断效能。评估浸润性乳腺癌弥散峰度成像参
皮瓣的应用在整形外科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自1989年以来,穿支皮瓣技术的出现引领现代整形外科进入一个更高的领域。但是穿支血管具有显著的解剖变异性,限制了穿支皮瓣应用的准确性和随意性,并最终影响到修复效果。因此,穿支血管的解剖学特点及最佳穿支血管的选择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包括(1)穿支血管的定位:血管位置、口径、在皮下组织及肌肉内的走行路径等;(2)穿支血管可供养皮瓣的范围。针对以上需解决的问题,
目的:探讨LAT-PLC-γ1对T细胞的分化调控及其可能相关机制,以及就哮喘中LAT对调节性T细胞分化影响进行相关研究。方法:(1)构建LAT质粒,基因测序检测LAT质粒内c DNA序列正确性。(2)使用OVA致敏和激发的方法构建哮喘小鼠模型,滴鼻法体内转染LAT质粒,Real-time和Western blot检测LAT m RNA和蛋白的表达,确定转染时间节点。(3)H&E染色和PAS染色观察
研究背景Th17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L-17介导了非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NEA)的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气道炎症。IL-6诱导STAT3磷酸化,是调控na?ve T细胞分化为Th17细胞的关键;SOCS3是Th17细胞分化过程中重要的负反馈调节蛋白。我们前期研究结果表明血红素加氧酶-1(HO-1)可以抑制Th17细胞分化,进而减轻Th17细胞介导的中性粒细胞性气道炎症,但是HO-1抑制Th17细胞分
研究目的:在前期研究中,我们建立了糖尿病和非糖尿病小猪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ISR)模型。质谱检测发现,在糖尿病小猪模型中,发生支架再狭窄组的冠状动脉组织中的高迁移率族蛋白2(HMGB2)的含量要显著高于非支架再狭窄组。因此,我们研究冠心病患者血清中的HMGB2蛋白浓度与支架再狭窄是否有关。同时,通过小鼠股动脉损伤模型和人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在体内和体外探究了HMGB2的生物学效应。研究方法和结果:25
目的:甲基乙二醛(Methylglyoxal,MGO)是糖酵解过程产生的一种活性二羰基分子,也是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的前体物质,可能参与糖毒性对β细胞的损伤作用,为明确细胞内MGO在介导高糖损伤胰岛β细胞的作用和可能机制,拟通过体外实验进行深入研究。方法:观察大鼠胰岛β细胞株INS-1细胞经高糖刺激后胞内MGO来源的AGEs(MG-H1)水平和乙二醛酶1(Glo1)表达的影响;观察MGO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