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财政投入的区域间公平性研究——从体制的角度进行实证分析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dandanlidd121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如果以学生数为指标,可以说我国有着世界上最大的义务教育系统。“穷国办大教育”在财政上是艰巨的任务,而对社会公平目标的维护更是恒久的挑战。原本就不足的教育经费,在不同的区域,其投入的数量(总量和人均数量)又有很大的不同,这就造成了一些贫困地区在基础教育经费上捉襟见肘,甚至连最基本的经费来源都远远不能保障。依据西方财政学理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公共产品不能由市场有效供给,因此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便是政府的责任。政府的作用就在于解决市场失灵和促进社会公平这两个基本方面,在教育领域保障基础教育的公共利益和追求基础教育领域的社会公平则是政府管理教育的最基本的责任。综观目前基础教育财政投入的公平性问题,体制因素无疑是重中之重。所以,研究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如何使政府的财政投入相对公平,显得重要而迫切。为此,本文致力于研究我国的基础教育财政投入的发展与现状,重点考察了在各个不同的区域,财政投入的公平性问题,自始至终把体制分析作为本文的着眼点。 文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对基础教育财政投入的区域间公平性进行体制分析。这部分首先给出了教育公平的概念和判别标准,然后从我国基础教育财政投入的历史开始分析,再从数据的角度考察了我国现行的教育财政政策存在的种种问题,然后总结了区域间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最后考察世界上主要国家的基础教育财政投入机制,从中总结出可以被我们借鉴的做法。二,在体制分析的基础上,出于改善区域间财政投入公平性的目的,笔者设计了一种教育经费分配模型,旨在给政府提供一种明确的经费分配方法。模型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各个不同行政区划的生均教育经费的多少及基础教育学生数,给每个区划都分配一个指数,再根据这一指数分配上级政府的教育经费。笔者用2002年的实际数据进行检验,证明这种方法可以起到一定的改善区域间公平性的作用。三,我们就目前基础教育财政投入中存在的最重要、最迫切的问题提出几点具有现实可行性的政策建议,不全面却力求中肯。 本文认为,政府应该加大对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提高教育经费在财政支出和GNP中的比例,增加高层次政府对基础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并调整教育的财政支出结构,使有限的教育经费向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适当倾斜。这是最为重要的几点,也是发展中国的基础教育这一“百年大计”,改善区域间公平性的最为可行的道路。 由于笔者的水平有限,加之数据的缺失,文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望各位专家和老师批评指正!
其他文献
秩序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构成自然界和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良好的经济秩序可以大大增加经济主体对未来经济活动预期的有效性,减少个体经济行为间的
纵观世界经济的发展历史,区域的发展,发达城市的形成,往往伴随着港口的发展。河北省地处渤海之滨,坐拥487公里的海岸线和秦皇岛港、唐山港、黄骅港三大港口,并且较早就确立了“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