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lan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关系经历了从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到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演变。1994年财政体制改革确立分税制,也确定了央地间财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框架。随着深入全面改革,现行的这一划分框架不够清晰、合理而造成的诸多社会经济问题日益突出。无疑,分税制上收财权增加了中央财力,提高了中央宏观调控能力,对中央而言是有效的,但“中央点菜,地方买单”也促使地方政府陷入本级财政收支极不平衡的窘境。地方政府倾向于避开中央的直接管控,以扩大土地财政和增加地方债务等方式增加财政收入,反而为地方财政埋下“隐性炸弹”。2011年后,我国央地间财政关系迎接新局面,地方本级财政收入再次超过中央。为继续按照十三五规划深化财政改革等一系列改革,可以预见的是中央下一工作重心将不得不再次回到解决事权和财权分配这一初始问题。而且“先富带动后富”思想引导下的我国区域间经济差异也不容轻视,区域竞争在中部崛起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下从东西二元竞争演变为如今的四大区域板块之间的竞争。综合以上背景,我国要继续深化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完成十三五计划的目标,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首先要面对和解决的就是我国财政这种纵向和横向不平衡问题。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正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协调政府间利益冲突而设立。实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有利于减少地方财力差异,贯彻落实中央宏观经济政策,提高整体凝聚力,是解决纵横不平衡的有力手段。多年来,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断改进,规模趋于增大,结构趋于合理,分配方式趋于科学,缓解政府间矛盾和冲突的作用不可忽视。但是,我国现行的由税收返还、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组成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以纵向财政转移支付为主,存在结构不合理、测算方式不科学、法律和监督机制不全、激励和均等化效果低下等诸多问题。相比而言,德国模式是世界上较成熟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德国财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最初是为平衡统一后东西德经济差异而设立,建立在较完整的分税制度和完善的法律体系之上,现在更是助力德国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财政平衡两大财政目标的有力推手。然而德国模式也不是最完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而是在多次改革中不断优化自身,我国也要学习德国这种精益求精、追求改进的精神,让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现行经济改革大环境中完成蜕变。本文从德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设立基础和内容出发,分析和总结德国模式的先进之处,再结合我国制度的现状提出改革建议。本文主要包含五个部分:首先,简要论述实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理论基础和必要性;然后,介绍德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建立的三大基础,即税制基础、事权划分基础和法律基础;随后,介绍德国实施五级纵向和横向财政转移支付的过程,包括联邦对州的收入分配、州际收入再分配、州际财政平衡、联邦补充拨款以及州内财政平衡,以此为基础总结了德国模式先进之处;接下来,简要分析和介绍我国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现状以及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内容;最后,对比两国制度内容和效果后发现我国存在制度基础问题、结构问题、分配问题、监管问题、激励问题以及效果问题,借鉴德国模式对解决这些问题、改进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出建议。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德国模式,对我国财政转移支付改革献计献策,使该制度更加符合我国国情和发展需求,成为财税改革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他文献
近年来,有许多文献报道茂金属催化剂的负载化及其在烯烃聚合中的应用,这对发展新型茂金属催化剂和开发新型高分子材料有重要意义[1,2]。
公务员绩效考核是引导国内公务员树立正确导向、尽职尽责做好各项工作的一项重要制度,近年来,国内开始积极探索群众参与公务员绩效考核的方式方法,特别是各种民意调查兴起,正日益受到专家学者的认同和重视,但现阶段群众参与党政领导考核工作的实践较少,理论指导也尚有不足,还需要进一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县级党委是国内权力运行体系中十分关键的一环,对区域内社会治理有管理权限和领导责任。H省共有150多个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