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栅式反推力装置结构和气动性能研究

来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hulianw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航空发动机反推力装置是民用和军用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减速制动,缩短滑跑距离的目的。本文针对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叶栅式反推力装置,开展了反推力开启状态下的三维流场数值模拟,分析了叶栅几何结构、发动机功率、滑跑速度、侧风、单/双发等因素对反推力性能的影响,重点讨论了反推力气流再吸入问题及其引起的风扇进气畸变。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首先,在试验数据验证的基础上,采用Fluent软件,计算分析了叶栅几何参数对反推力性能的影响。叶栅进气角和排气角的增加,反推力效率基本呈增加趋势,但总压恢复系数减小,本文的最大反推力效率达到0.73;反推力效率随着叶栅稠密度的增加,先增加而后趋于平缓,在稠密度在1.08时达到峰值,总压恢复系数随着叶栅稠密度的增加,先降低而后增加,稠密度为0.9时达到最小值,综合考虑,叶栅稠密度在1~1.25之间较好。其次,展示了整台发动机的反推力装置在发动机功率、滑跑速度、侧风影响下的反推力气流流场,分析了反推力气流流动特性,对出现再吸入情况下的发动机进气流场畸变进行综合评估。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发动机功率的增加,反推力效率、流量系数、速度系数均增加,流动的沿程压力损失增大,总压恢复系数降低。滑跑速度和侧风风速的变化基本不影响叶栅的反推力效率、总压恢复系数和流量系数,但速度系数随着滑跑速度的增加而略有降低。侧风的存在使得反推力装置关闭的临界滑跑速度从不存在侧风时的0.08Ma提高到0.12Ma。最后,展示了同侧双发、飞发一体的反推力状态下的反推力气流流场。随着滑跑速度增加,进气道再吸入严重的发动机从内侧发动机转向外侧发动机,当滑跑速度在0.12Ma后,内侧发动机的反推力气流再吸入消失。相对于单发,由于双发之间前后排列,存在发动机相互再吸入现象,这使得反推力装置关闭的临界滑跑速度从单发时的0.08Ma增加到0.14Ma。
其他文献
煤层气是一种低环境污染能源,其主要成分是甲烷,少量重烃气体和一些非烃气体(如氮气,二氧化碳等)。不含硫化物和碳黑,煤层气燃烧时不产生烟尘和硫化物气体。 由于煤层气中含有
该文从基于辐射能图像的大型燃煤锅炉温度场重建中的逆问题角度出发,对炉膛温度场的重建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模拟与实验研究.该文通过使用由辐射能图像变换出来的温度图像代替辐
该文作者自行研制了一个小尺寸轰燃实验台,通过改变火源种类、大小和开口形状,根据测得的烟气层平均温度和底板所接受的热流密度,保证了轰燃的重现性.在这个基础之上,比较了
microRNA(miRNA)在细胞内普遍表达,这种非编码RNA能够实现基因的转录后调控,广泛参与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组织器官发育以及疾病发生等生命过程。miRNA的保守性、特异性表
柴油机排气颗粒是造成大气雾霾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第五阶段的汽车排放标准,不仅对颗粒物的质量提出了要求,对排放的颗粒物数量也提出了严格的限制。柴油机的颗粒是燃料不完
该文建立了一套用于电站锅炉炉膛和管内工质的分布参数动态数学模型,模型能够深入、全面地从机理上反映模拟对象的动态特性.论文主要内容包括:建立了大型电站四角切园燃烧煤
柴油机主要排放污染物是NO_X和PM,随着柴油机排放法规的日益严格,如何降低柴油机的NO_X排放已成为内燃机排放领域的研究重点。单独依靠柴油机机内净化技术已不能满足排放法规要求,选择性催化还原(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技术是目前降低柴油机NO_X排放的主流后处理技术之一。尿素型SCR系统利用尿素水溶液作为还原剂NH3的载体,具有良好的化学性能和储存、运输
环境和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目前倍受人们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但是近年来,空气调节的大量使用,加剧了能源供应紧张的矛盾和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在积极寻找CFCs
本文通过大量调查数据,翔实地介绍了我国摩托车发展状况以及排气污染的程度,介绍了国内外摩托车排放治理的技术方法、标准限值和演变历程。提出采用目前国际上主流技术之一的催
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促进了人类社会对能源的大量开发和使用,尤其是化石能源的开采和利用,从而造成全球环境的严重污染。我国能源消费主要以煤为主,而且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