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麻风病是一种古老的慢性传染病,至今已流行了二千多年。尽管我国1998年在北京召开的第15届国际麻风病大会上宣布,我国已经在全国水平达到了卫生部规定的“基本消灭”麻风病的目标(麻风病患病率<1/10万)。目前,我国多数省份已经在省级水平达到了卫生部部颁基本消灭的指标,进入低流行状态。但在我国仍存在局部流行,全国有1.5%的县(市、区)的麻风病患病率超过1/万。近十余年来,我国平均每年新发麻风病患者人数约1600例。我省于1994年达到基本消灭麻风病标准。近年来,每年发现新发患者约50例,40%以上的新发患者有WHOⅡ级畸残。畸残是造成麻风病患者社会和经济问题的重要原因。麻风病患者的求医行为是一种复杂的行为,心理、社会、文化等因素均与患者的求医行为有关。患者求医行为是影响麻风病患者延迟诊断和发生畸残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的:了解山东省新发麻风病患者求医行为和延迟诊断的特点及其相关因素,为制订相应干预措施,提高麻风病患者的早期发现、减少畸残发生提供依据。
方法:对2006年8月至2008年8月山东省新发麻风病患者,应用自行设计的半封闭式问卷进行个人访谈,分析麻风病患者求医行为及其有关影响因素,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建库和分析。
结果:88例被访谈患者平均确诊年龄47.3岁,WHOⅡ级畸残率43.2%。平均诊断延迟期50.2个月,其中病人就医延迟24.5个月,医务延迟25.7个月。发病年龄40岁以下、多菌型(MB)患者就医延迟期明显延长,以皮肤损害为首发症状的患者就医延迟期则明显缩短。13例(14.8%)患者就诊前曾进行自我治疗,25例(28.4%)患者首次到乡村卫生室就诊,36例(40.996)患者首次到皮肤科门诊。就诊患者确诊前平均就诊次数为7.2次,其中首次就诊确诊者23例(26%)。
结论:我省麻风病患者普遍存在延迟诊断,患者延迟主要与缺乏麻风病知识;医疗机构延迟主要与医务人员缺乏麻风病诊断知识和技能而误诊。今后应有针对性加大对人民群众的健康教育,促进患者尽早就医。对包括皮肤科、神经科、风湿科等相关科室医务人员和乡村医生要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早期发现麻风病患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