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耕地面积相对少,在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得耕地不断被非农活动占用,耕地质量亦日益恶化。开展耕地集约利用,认识现有耕地利用状况,尽可能地挖掘现有耕地可利用潜力,是目前缓解我国目前紧张的人地关系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在学习、总结前人耕地集约利用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以甘肃省东部的天水、庆阳、平凉、定西和陇南5个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这5各市及所辖38个县(区)的耕地利用现状,并结合研究区实地情况,从劳动集约程度、资金集约程度、科技集约程度和耕地利用程度四个方面构建了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权重,对研究区进行了耕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聚类分析,根据结果分析区域耕地利用集约度差异变化情况以及空间水平分布规律。为了进一步研究影响耕地利用集约度的内部因素,本研究采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并分析影响耕地集约利用的内部短板因素,结合各类因素实际投入及耕地利用情况提出相应对策。本研究的主要成果包括:(1)天水、庆阳、平凉、定西和陇南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参差不齐,陇南市的耕地利用集约度总分最高,而平凉市的耕地集约地利用平均水平最好。38个(县)区中武都区的耕地利用集约度最高,而漳县的最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较好的县主要是由于耕地农业科技、生产资料及电力机械的投入强度较高,整体提升集约利用程度。(2)依据聚类分析结果,研究区内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可分高度集约、中度集约、一般集约和低度集约4类。高度集约地区的经济较为发达,耕地的各类投入都较为充足,耕地利用效率高;中度集约地区耕地利用情况较好,耕地投入强度相对较高,由于短板因素的存在,各县(区)的耕地集约利用情况与I类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一般集约地区的县(区)主要围绕在高度集约地区和中度集约地区周围,农业机械化水平低,耕地各类因素投入强度、利用程度都不高;低度集约地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北部和西部中间地区,耕地利用程度差,劳动力不足,电力、机械、化肥、地膜等耕地生产性投入严重匮乏。(3)总体来看耕地劳动力和机械电力因素投入情况最好,其次为耕地利用程度和生产性因素投入,耕地科技投入略微落后其他4个因子。(4)合水县、武都区等5个县的耕地利用程度不高,成为当地的短板因素,今后应注重开垦荒地、增加耕地总量,提高耕地的复种指数、机械化率等;正宁县、泾川县等7个县的耕地科技较为落后成为短板因素,需加大耕地科技因素的投入,引进农业新技术;镇原县、灵台县等8个县则需要提高单位面积耕地上机械与电力要素的投入;西峰区、崆峒区5个县需要通过增加农村劳动力人数来加长短板;宁县、秦州区等8个县的短板因素是生产要素投入的缺乏,需要适度地加大化肥、地膜等耕地生产资料的投入;而环县、华池县、漳县、岷县和宕昌县需要综合提高耕地利用率,加大各类要素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