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经穴位不同频率捻转手法操作对下腹部皮肤温度变化影响的研究

来源 :长春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dluckxsb1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是在收集整理针刺手法操作对皮肤温度变化影响的相关文献后,进行的以其他针刺手法因素为常量,只以针刺捻转频率为唯一变量的前提下,通过对脾经穴位三阴交、地机施行不同频率的捻转手法操作,用红外热像仪测定三阴交、地机穴位局部及下腹部皮肤温度变化的实验。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不同频率捻转手法操作是否存在效应差异,进一步讨论捻转频率的量效关系,总结捻转补泻手法的最佳频率,为制定针刺手法操作标准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年龄在19-23岁之间的健康志愿者20人作为受试对象,性别不限。按手法频率不同分成7个手法组:1组(频率30次/min)、2组(频率60次/min)、3组(频率90次/min)、4组(频率120次/min)、5组(频率150次及以上/min)、对照组(只针刺不行手法组)、空白组(不行针刺操作)。20人全部采用自身对照,每人分别接受上述手法各1次。选双侧三阴交、地机,每次实验均用红外热像仪分别于针刺前、针刺得针感即刻(1-5s)、5min、10min、20min测定穴位局部及下腹部皮肤温度变化,并将所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实验结果表明脾经穴位三阴交、地机进行不同频率的捻转手法操作对下腹部皮肤温度变化有影响,且存在效应上的差异。手法操作后下腹部皮肤温度升高的手法组是1组(频率30次/min)、2组(频率60次/min);下腹部皮肤温度降低的手法组是4组(频率120次/min)、5组(频率150次及以上/min),其中升温效果最明显的是2组(频率60次/min),降温效果最明显的是4组(频率120次/min),且与空白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2脾经穴位三阴交、地机进行不同频率的捻转手法操作对穴位局部皮肤温度变化有影响,且不同频率捻转手法操作的效应差异与其对下腹部皮肤温度变化的效应差异相同。结论:1脾经穴位三阴交、地机进行不同频率捻转手法操作,可影响穴位局部及下腹部皮肤温度变化,且效应差异相同。2以其他针刺手法因素为常量,只以针刺捻转频率为唯一变量的前提下,对体表温度起升温作用最明显的频率是60次/min;对体表温度起降温作用最明显的频率是120次/min。
其他文献
课堂组织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有针对课堂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巧妙设计,灵活运用,才能达到掌控课堂、有的放矢的效果。对此,教师可从树立典型法、习惯形成法、眼神交流法、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少阳经经穴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及治疗前后颈颅多普勒脑血流图(TCD)血流速度的变化情况,来初步探讨本经经穴对本经疾病的特异性治疗作
运用水电相似理论和自主研发的水平井产能模拟实验装置,开展了多裂缝水平井产能影响因素定量化分析物理模拟实验研究,同时结合正交实验与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给出了裂缝参数对压
在利益法学向评价法学转变的过程中,哈利·韦斯特曼乃这一法学模式转变的"引路人",他提出了个案裁决的"规范三层级构建"学说。在韦斯特曼之后,海因里希·胡布曼提出"目的论-
背景:慢性胃炎发病的过程中,生物因子的改变可影响胃黏膜的生理屏障,增加细胞间连接的损伤风险,导致黏膜上皮屏障破坏。目的:探讨闭锁蛋白(occludin)、闭锁小带蛋白-1(ZO-1)在慢性
以往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本质的探讨,常常把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和表现形式混为一谈,并以后者代替前者。本文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无论是以营利策略、法律法规,还是以慈善事业的形式
目的观察荷叶降脂汤对代谢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RAS系统ACE、AngⅡ的影响。方法将70例代谢综合征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按照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
酿造酱油中添加75%酒精会发生反应,使得蛋白质分子间作用力发生改变而形成沉淀。酱油生产过程会影响到蛋白质原料的分解和利用,从而对加入酒精后发生的沉淀以及数量产生影响
在二十世纪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我国利用能源和劳动力资源禀赋优势积极参与到全球合作化的生产当中。此后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时间里,我国逐步形成了以国际代工为特征的外向型
中职旅游专业的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是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旅游专业的校本课程模块教学是丰富多彩的,能够满足学生的专业发展和职业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