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是在收集整理针刺手法操作对皮肤温度变化影响的相关文献后,进行的以其他针刺手法因素为常量,只以针刺捻转频率为唯一变量的前提下,通过对脾经穴位三阴交、地机施行不同频率的捻转手法操作,用红外热像仪测定三阴交、地机穴位局部及下腹部皮肤温度变化的实验。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不同频率捻转手法操作是否存在效应差异,进一步讨论捻转频率的量效关系,总结捻转补泻手法的最佳频率,为制定针刺手法操作标准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年龄在19-23岁之间的健康志愿者20人作为受试对象,性别不限。按手法频率不同分成7个手法组:1组(频率30次/min)、2组(频率60次/min)、3组(频率90次/min)、4组(频率120次/min)、5组(频率150次及以上/min)、对照组(只针刺不行手法组)、空白组(不行针刺操作)。20人全部采用自身对照,每人分别接受上述手法各1次。选双侧三阴交、地机,每次实验均用红外热像仪分别于针刺前、针刺得针感即刻(1-5s)、5min、10min、20min测定穴位局部及下腹部皮肤温度变化,并将所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实验结果表明脾经穴位三阴交、地机进行不同频率的捻转手法操作对下腹部皮肤温度变化有影响,且存在效应上的差异。手法操作后下腹部皮肤温度升高的手法组是1组(频率30次/min)、2组(频率60次/min);下腹部皮肤温度降低的手法组是4组(频率120次/min)、5组(频率150次及以上/min),其中升温效果最明显的是2组(频率60次/min),降温效果最明显的是4组(频率120次/min),且与空白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2脾经穴位三阴交、地机进行不同频率的捻转手法操作对穴位局部皮肤温度变化有影响,且不同频率捻转手法操作的效应差异与其对下腹部皮肤温度变化的效应差异相同。结论:1脾经穴位三阴交、地机进行不同频率捻转手法操作,可影响穴位局部及下腹部皮肤温度变化,且效应差异相同。2以其他针刺手法因素为常量,只以针刺捻转频率为唯一变量的前提下,对体表温度起升温作用最明显的频率是60次/min;对体表温度起降温作用最明显的频率是120次/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