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既面临着“根植本土”的需要,又面临着“面向世界”的需要,而“根植本土、面向世界”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离不开与之密切相关的文化语境。文化语境对话语的解释、分析、影响和制约作用,决定了其在任何一种话语体系的构建之中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且作用突出。从国内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化自信作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成为新时代中国话语走向世界的重要文化语境之一;同时,面对国内多元文化并存的现象,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将中华文化上升到一种“立场”,使其成为新时代的另一文化语境。从国际环境来看,当前西方依然存在一些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行径,并且随之而来的“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等又尘喧四起,面对如此局面,科学应对“文明冲突”成为一种国际文化语境;与此同时,“文明交流互鉴”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在交流交往之中的一种共识,继而成为当前国际上的主流文化语境。因而,本研究将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问题置于文化语境的分析框架下,以期找到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有效路径,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全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除绪论对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等做出说明,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之外,正文由八章内容构成:第一章深入挖掘了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本章首先梳理和总结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基本思想。即话语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表现;话语的影响力与物质基础直接相关;话语是一种共同体的存在;话语发展离不开一定的文化语境;马克思恩格斯对于构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路径思考。其次,对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基本思想进行了总结,即“科学的意识形态”是话语体系构建的基础;主张发展本土话语;重视合作语境中的话语体系构建;列宁关于构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主要路径。在此基础上,梳理和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关于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基本思想。第二章着重厘清了文化语境与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基本内涵及关系。本章首先对文化语境的基本内涵作了阐释,并且具体分析了新时代国内和国际文化语境,包括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科学应对“文明冲突”、坚持文明交流互鉴。对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基本内涵进行阐释,对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四个维度,即主体意识、理论创新、意识形态和话语权进行了初步阐释。本章重点分析和探讨了文化语境与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内在作用机理,初步厘清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即文化语境对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有解释和制约的作用,具体体现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有助于增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主体意识;坚定文化自信有助于支持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理论创新;科学应对“文明冲突”有助于凸显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意识形态价值;坚持文明交流互鉴有助于提升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第三章到第六章作为分析的主体,着重从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科学应对“文明冲突”、坚持文明交流互鉴的文化语境出发,分析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主体意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所面临的现实挑战,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文化语境在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中的重要性,由此探讨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对增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主体意识的作用、坚定文化自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的重要作用、科学应对“文明冲突”对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作用、坚持文明交流互鉴对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提升的重要作用。第七章着重从文化语境的整体视角出发,系统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要求和路径。其中,基本原则有四点,即坚持一元指导与多样并存相统一、形式建设和内容建设相统一、主体性和公共性相统一、历史性和世界性相统一。分析了新时代构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基本要求,即要体现继承性、原创性、民族性、时代性、系统性和专业性。探讨了新时代文化语境下构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路径,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之基;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是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之根;全面深化改革是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创新驱动;社会传播创新是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外部动力。第八章着重分析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发展趋势,即从“本土化——全球化”的构建思维。其中,文化主体间性是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逻辑理路;“根植本土、放眼世界”是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时代诉求;中华民族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价值增项;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