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是中国社会的基础。考察乡村经济发展的伦理维度,至少包括了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一是揭示乡村经济发展带来的伦理变迁,二是探寻伦理文化对乡村经济发展的推进与支持或者抑制与阻碍。本文选择“苏南”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建立在跨学科的多维视角透视和道德生活史基础上的道德社会学研究方法,通过对大量史料文献和田野调查资料的分析整理,提炼和梳理了苏南乡村经济伦理的历史传统和传承变迁过程,描述和分析了苏南乡村经济伦理的实存状态及其双重作用,进而建构了一种具有典范意义的“地方性道德知识”。苏南地区耕织结合、耕渔结合的农业生产方式和较早开始的经营性农业的发展,以及吴文化勤劳节俭、精明理性、阴柔秩序、崇文重教的伦理传统,使苏南传统乡村经济伦理在家族伦理、交往伦理和劳动伦理等诸多方面呈现出自身的地域特色。近代以来,苏南乡村经济的发展突破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了乡村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苏南现代乡村经济伦理也正是在传统乡村经济伦理的传承和变迁中生成的。“苏南模式”的形成、发展和“终结”过程,体现了苏南乡村经济伦理动力与阻力双重作用的并存。“新苏南模式”的产生,是一种伦理精神的扬弃和超越,是基于理念创新基础上的制度创新。总体上看,在“承继传统”与“吸收外来”的平衡中不断提升和优化的苏南乡村经济伦理,给苏南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并因此造就了苏南乡村在长期历史变迁中不断延续的区域经济比较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