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流体热导率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来源 :燕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ming21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内燃机热负荷的提升,内燃机冷却油腔中需要带走的热量不断增大,现有冷却剂的导热能力已不足以及时将高热负荷内燃机冷却油腔中的热量排出内燃机外,而纳米流体具有较常规流体高的热导率,可考虑用其解决上述问题。向常规流体中加入少量体积分数固体纳米颗粒形成的纳米流体,能极大地增强常规流体的热传输性能。纳米流体热导率高于常规流体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纳米颗粒的表面效应以及固体颗粒的高热导率。目前纳米流体在润滑、换热、吸附等工业领域的应用已非常广泛。本课题主要从纳米颗粒热导率提升机理和纳米流体在冷却剂中的应用展开研究。本文主要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进行模拟计算,并将结果与对应的文献值、实验值及常用的几种预测模型进行分析比较。首先对体系进行建模,本文所建模型包括:Cu-Ar纳米流体模型、Cu-水纳米流体模型和三种醇类(Ethanol/Ethylene Glycol/1,2Propylene Glycol)与水混合的Cu纳米流体模型。接下来对体系赋予力场,分别对Cu纳米颗粒采用了LJ-12-6和EAM势函数,水分子采用SPC/E模型,醇分子采用PCFF力场参数,并分别采用平衡分子动力学(EMD)和非平衡分子动力学(NEMD)对热导率进行计算,重点开展了体积分数、颗粒尺寸及颗粒表面吸附层对热导率影响的计算,醇类计算过程中还考虑了浓度对热导率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纳米流体热导率与纳米颗粒体积分数变化呈正相关,与纳米颗粒尺寸变化呈负相关。本文计算的几种纳米流体中颗粒体积分数对热导率提升最高可达32.1%,颗粒尺寸对热导率提升最高可达35%;纳米颗粒表面存在一个吸附层,如0.7 nm的纳米颗粒表面存在厚度大约为0.5 nm左右的不逃逸层,该吸附层是纳米流体热导率提升的主要原因,还发现吸附层厚度随颗粒尺寸增大而减小且与热导率呈正相关。计算分析了Cu-Ar纳米流体颗粒体积分数对热导率的影响,发现EMD计算的热导率结果略高于NEMD的计算结果;颗粒尺寸计算中NEMD结果大于EMD结果。对热导率按成分进行分解,发现基液Ar成分对体系热导率贡献最大,Cu颗粒本身以及Cu-Ar交叉部分对纳米流体热导率贡献较小;对热导率根据Green-Kubo公式按作用项分解,发现Cu原子间使用LJ势函数时跟碰撞(V)相关项(PV、KV、VV)对热导率的贡献起主要作用,部分焓项(h)以及PP、KK项对热导率贡献很小,并且对热导率随着颗粒尺寸增大而减小起着阻碍作用,而KP项基本保持恒定,但在使用了EAM势函数的体系中,KP和PP的贡献是相对较高的。还发现Cu原子间使用EAM势函数的结果精度高于使用LJ势函数。对Cu-水和几种醇类的纳米流体的计算结果分析发现,Cu-水纳米流体热导率提升规律与Cu-Ar纳米流体相似。Cu-水纳米流体中,颗粒表面吸附层区域H(Water)、O(Water)原子的排列不同,O原子更靠近颗粒表面,H原子较为远离。接下来计算分析了不同浓度Ethanol/EG/PG-水溶液及将其作为基液形成的纳米流体的热导率,结果表明醇类溶液热导率随水比重的增加而增大,这主要是由于随着水比重的增加,体系温度梯度逐渐降低,导致流体在导热过程中热阻减小,能量损失随之减小,导热能力变强造成的。对醇类-Cu纳米流体分析发现,纳米颗粒对醇类分子和水分子的作用力与两种分子的含量多少关系不大;颗粒表面吸附层存在分层现象,醇类分子在内层,水分子在外层。分层现象主要体现在水分子密度最大层,其中Ethanol纳米流体中的吸附层分层明显,水分子密度最大层在r=2 nm处;其次是PG纳米流体中NP的分层,水分子密度最大层在1.8 nm处;最后是EG纳米流体,水分子密度最大层大约在1.5 nm处,相对于前两者较为提前。还发现水分子密度最大层距离颗粒表面越近,醇类纳米流体的热导率越高;吸附层的存在是醇类纳米流体热导率提高的重要原因。
其他文献
铁电金属是一种非常稀有的铁电极化与金属性共存的材料。经典理论曾认为这种材料不可能存在,这是因为导体中的自由电子会完全屏蔽电偶极矩,无法形成长程的极性。制备出这种材料是一件具有挑战的事情。目前,已报道的铁电(或极性)金属材料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1)巡游电子的迁移率较低,导电性较差;(2)铁电极化难以翻转。针对上述挑战,本文基于经典铁电材料Ba TiO3,通过La元素的掺杂,成功制备了一系列高质量的
内吞是细胞吸收胞外物质、传递胞内外信号、调控质膜蛋白水平的主要手段,对单细胞和多细胞生物的生存与适应均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是动植物细胞进行内吞的主要途径。近几年来,动植物网格蛋白的研究均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植物中,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在植物生长发育、环境刺激(如重力、光等)响应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在拟南芥中,有2个网格蛋白重链基因(CHC1和CHC2)和3
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是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近年来国企改革步伐明显加快,电力系统改革力度也在增速。然而,一般理论研究局限于中央企业、大型国有企业、国有股份制公司,而受国有控制的国有竞争性企业却游离在了学术研究之外,这类企业的混改的方向依然是路漫漫其修远兮。于是,本文以国有竞争性业务企业HA公司为研究对象,基础理论部分对产权理论、产权制度理论、产权结构优化的相关理论进行概述。界定“国有企业”的
中华鳖是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品种,近二十年来发展迅速,养殖规模逐渐扩大。随着集约化养殖的发展,各类疾病频发,严重制约了中华鳖养殖业的健康发展。目前中华鳖疾病主要是采用化学药物防治,而养殖过程中化学药物的不规范使用将会导致较大的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问题。免疫防治是动物疾病环保、安全的防控手段,逐渐成为水产动物病害防治的研究热点,但目前关于中华鳖病害免疫防治的研究资料较少,限制了免疫防病技术在其养殖中的应
SnO2基透明导电薄膜在显示器、光伏电池和节能玻璃等行业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用价值。至今为止,关于自掺杂制备氟掺杂二氧化锡薄膜(FTO)和载气中氧分压对薄膜光电性能的影响这两个方面的报道较少。本文以氟化亚锡作为阳离子和掺杂阴离子的来源,采用气溶胶辅助化学气相沉积法(AACVD)法制备了自掺杂的氟氧化锡薄膜,研究了载气中氧分压的变化对FTO薄膜的光学、电学的影响,探讨了热处理对不同基底的FTO薄膜
Bi2Te3基热电材料是目前室温环境下性能最好,商业化最为成熟的热电材料,但高昂的生产成本和较低的热电转换效率(5%~10%)限制了它大规模应用。高压合成技术具有流程简单,合成迅速等优点,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本论文引入高压合成技术制备P型Bi0.4Sb1.6Te3热电块材,通过引入多量Te,纳米SiC复合优化样品的热电性能,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探索了多量Te引入对Bi0.4Sb1.6Te3
二氧化锡(SnO2)作为一种重要的宽带隙半导体材料,具有化学稳定性高,无毒、无害等优点,在光催化领域表现出极大的应用潜力。然而带隙较宽只能吸收紫外光,且光生电子-空穴复合几率高,严重制约了其在光催化中的应用。本论文以SnO2为主体,与类石墨相氮化碳(g-C3N4)构建异质结来改善其光催化性能,研究了异质结的光吸收能力、载流子分离能力以及光催化增强机理。主要内容如下:1、采用静电自组装法合成了具有优
厨余废弃物的产量逐年增加,其中有机质含量较多的部分有很多合适的处理方式,但其中的甲壳类、骨类废弃物不容易处理,在自然环境中也极难降解。针对这种状况,本文选用骨类垃圾中的较有代表性的牛骨、鱼骨,将这类生物质材料与常见的三种煤炭进行不同比例的掺混,研究混合物在空气氛围下升温的失重情况。对实验得到的失重曲线进行分析,可得到其燃烧性能、燃烧动力学特性等相关参数,并对两种物料掺烧的协同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随着信息技术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武警部队支队(团级)以上单位都相继建设有指挥中心,指挥中心的建设极大地提高了部队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指挥中心作为作战指挥的中枢,除建设有完善的硬件外,调动各种硬件有序运转以及实现预定功能的软件系统成为了指挥中心的核心。在现代战争背景下,将通信、指挥、业务等不同功能软件做为一个模块,再将不同模块集成于一个统一的管理系统成为系统设计的主流。论文以武警边防部队某指挥中心建
pH传感器是化工生产以及医学检测所不可缺少的重要仪器。然而随着对于化工反应控制以及溶液性质分析的要求不断提升,对pH传感器的实时性、灵敏度、响应时间、生物相容性等指标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石英晶体微天平(QCM)作为一种新型的谐振式声学传感器,因其工艺技术成熟、灵敏度高、响应快、成本低、稳定性好等特性而被广泛运用在各种指标的高精度检测场景,而无线无电极耗散型石英晶体微天平(WE-QCM-D)作为Q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