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提供中间产品和服务的部门,不仅直接构成了社会总产出的来源,同时也通过影响其他部门的生产而进一步影响总产出水平,因此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而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也因加速要素集聚、降低交易成本、推动科技创新等进一步发挥了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是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符合中国短期经济增长和长期结构调整双重目标的必然选择。
本文以区域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等学科理论为基础,系统分析阐释了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特征以及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内涵、模式、动因、影响因素、演化机制等。依托经济增长时空统一性原理和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构建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互动作用机制及空间溢出效应的理论模型。利用空间基尼系数和区位熵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总体水平、发展趋势、空间特征和行业结构特征进行测度,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空间自相关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明确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及作用方向。同时,构建包括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变量在内的空间计量模型,采用中国2005-2017年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总体影响和区域差异。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样本考察期内,中国生产性服务业总体及细分行业均存在空间集聚特征,但集聚水平较低且增长缓慢,技术密集型行业表现出较强的增长能力。从空间特征看,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遵从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规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是生产性服务业主要集聚地。MoransI指数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关系,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是导致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基于SLM、SEM、SDM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从总体上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本地区和相邻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但存在区域差异。生产性服务业对本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东部地区显著为正、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不显著、西部地区显著为负的特征;而对相邻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则呈现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不显著、中西部地区显著为负的特征。从三大城市群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本地区及相邻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在珠三角城市群均显著为正,而在长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均不显著。从等级中心城市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本地区及相邻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在全国性中心城市均显著为正、地区性中心城市均不显著、区域性中心城市则均显著为负。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等因素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另外,经济发展模式、城市群结构功能等因素也可能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的发挥产生一定影响。
以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结果为依据,本文最终提出了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以及完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环境的若干对策建议,特别是对于不同的发展区域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同时,本文文在对分析过程及理论和实证结论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理论模型拓展、研究方法拓展、对策建议拓展及新冠疫情影响等方面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本文以区域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等学科理论为基础,系统分析阐释了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特征以及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内涵、模式、动因、影响因素、演化机制等。依托经济增长时空统一性原理和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构建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互动作用机制及空间溢出效应的理论模型。利用空间基尼系数和区位熵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总体水平、发展趋势、空间特征和行业结构特征进行测度,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空间自相关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明确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及作用方向。同时,构建包括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变量在内的空间计量模型,采用中国2005-2017年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总体影响和区域差异。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样本考察期内,中国生产性服务业总体及细分行业均存在空间集聚特征,但集聚水平较低且增长缓慢,技术密集型行业表现出较强的增长能力。从空间特征看,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遵从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规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是生产性服务业主要集聚地。MoransI指数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关系,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是导致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基于SLM、SEM、SDM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从总体上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本地区和相邻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但存在区域差异。生产性服务业对本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东部地区显著为正、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不显著、西部地区显著为负的特征;而对相邻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则呈现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不显著、中西部地区显著为负的特征。从三大城市群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本地区及相邻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在珠三角城市群均显著为正,而在长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均不显著。从等级中心城市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本地区及相邻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在全国性中心城市均显著为正、地区性中心城市均不显著、区域性中心城市则均显著为负。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等因素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另外,经济发展模式、城市群结构功能等因素也可能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的发挥产生一定影响。
以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结果为依据,本文最终提出了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以及完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环境的若干对策建议,特别是对于不同的发展区域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同时,本文文在对分析过程及理论和实证结论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理论模型拓展、研究方法拓展、对策建议拓展及新冠疫情影响等方面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