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是全球共同行动的纲领。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社会的进步,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也越来越强,资源的利用,生态的破坏也在不断加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随之出现。我国面临着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任务。因此,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有效地指导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践,实现地区持续协调发展,成为我国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 本文以安徽省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评价的研究对象,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1)在借鉴国内外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安徽省实际情况,利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筛选出27个指标,构建了安徽省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2)分别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综合法对安徽省1990-2005年的8年间的可持续发展时序演变状况以及2005年安徽省17个市的可持续发展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 (3)对两种方法所得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一、在对1990-2005年的时序演变评价中得到的可持续发展趋势基本一致,均是可持续发展水平逐年上升;二、在对2005年现状评价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中,我们设计了一种方法对两种评价结果的一致性进行判断,结果表明经济评价排名具有一致性,社会评价具有一定的一致性,而环境评价不一致,最后得到的可持续发展综合排名基本一致。由此得出在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研究中,同时采用两种方法进行综合评价,比一种方法更全面和准确。 (4)总结了安徽省可持续发展时序演变状况:在评价期内,安徽省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均呈上升趋势,经济发展最快,社会发展相对较慢,而环境发展较不稳定,时而有下降的趋势;安徽省总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单调递增,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5)根据评价结果,本文对安徽省可持续发展现状进行了空间分区。首先基于协调度对安徽省进行空间协调分区,并以综合法评价结果为主,主成分分析法为辅,对安徽省17个市进行综合排名,然后根据排名和协调度分区,对可持续发展进行空间分区。其次,利用镶嵌法进行空间分区,得到的分区结果更为合理,即将17个市分为了四类:第一类,马鞍山、芜湖和合肥市,可持续发展水平较高,属于安徽省的发达地区;第二类,铜陵,淮南,淮北,黄山,蚌埠,宣城,池州市,可持续发展水平一般,发展潜力较大;第三类,六安,亳州,安庆,巢湖,滁州市,可持续发展水平较低;第四类,阜阳,宿州市,中度失调,可持续发展水平最低。 (6)论文最后从七个方面提出了促进安徽省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通过研究证明,同时利用综合法和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评价,更准确和全面。本文的研究充实了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研究,同时也为安徽省未来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