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近年来我国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和教学体系的不断改革,高校教学建筑的设计策略正进入飞速发展时期。过去“按系设馆”、“各系为政”的分散的布局方式已无法适应新的教育形式,而布局紧凑、功能复合、资源共享的教学楼群模式则应运而生。由于教学楼群的空间构成特点,使其具有形态多样的公共空间。然而要在公共空间中体现学校本原精神,就必须对其空间环境进行合理的营造,使空间具有吸引力,从而促使聚集、交流、休息等活动的诞生。当空间活力变大,影响变大时,人们便会主观能动的对其进行不断的改善,使之更适合身心的健康发展,真正的做到“人造环境,环境育人”。本文首先对高校教学楼群的相关概念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和背景。然后对高校教学建筑的演变历程,高校教学楼群及其公共空间进行了详细了分析。对现代教育理念下的环境育人观和学校的本原精神——“大树下”的精神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在营造教学楼群公共空间场所精神的过程中,学生行为心理需求对人与环境关联性有巨大影响的观点。基于以上理论基础,以重庆科技学院虎溪校区第一公共教学楼和重庆大学虎溪校区艺术楼为研究对象,利用观察法,行为及认知调查问卷及SD法等调研方法,对学生的心理行为与公共空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总结出高校教学楼群公共空间存在的现状问题并分析其根本原因是忽视了学生的行为心理需求。最后依据学生的行为心理对教学楼群公共空间环境的需求,本文总结出三项设计对策:满足舒适性和安全性需求的设计对策、满足交往性和私密性需求的设计对策、满足场所感和个性化需求的设计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