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将氟伐他汀用于早期放射性心肌损伤大鼠实验模型,探讨其作用的可能机制和分子机理,为临床应用做前期的准备。方法:1.健康SD大鼠,雌雄不拘,体重180-220g,52只随机分为空白组,单纯放射组,氟伐他汀防治组。2.单纯放射组和氟伐他汀防治组大鼠腹腔内注射3.6%水合氯醛0.1ml/kg,大鼠麻醉后予6MV X线单次全心照射25Gy,剂量率2Gy/min,照射距离1m。氟伐他汀防治组于照射前7d以氟伐他汀20mg/kg/d灌胃,照射后次日再以氟伐他汀20mg/kg/d灌胃。灌服药物直至大鼠处死。空白组与单纯放射组在相同时间灌服等量生理盐水。3.于照射后5d、15d、30d、60d处死动物,取心肌组织,病理切片分别行HE染色、MASSON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光镜、透射电镜观察。4.照射后5d、15d、30d、60d从各组中点取动物经下腔静脉取血6ml,分离上层血清,-40℃冰箱保存,待检测心肌肌钙蛋白I(cTnI)、内皮素-1(ET-1)、超氧化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结果:1.光镜观察单纯放射组第15d、30d、60d,心肌间隙增宽,肌纤维排列紊乱,横纹不清晰,心肌间充血水肿,纤维蛋白渗出,炎性细胞浸润。局灶性心肌变性,肌浆凝聚。切片中尚见到一些无核的细胞,似脂肪细胞。氟伐他汀防治组以上各观察指标均轻于单纯放射组。照射后第15d、30d、60d,甲苯胺蓝染色可见单纯放射组与氟伐他汀防治组心肌间隙肥大细胞明显增多,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2.透射电镜观察单纯放射组照射后30d、60d心肌细胞线粒体肿胀,空化严重,嵴断裂。Z线消失,肌丝紊乱。闰盘紊乱,周围血管水肿。氟伐他汀防治组组在30d、60d心肌细胞线粒体肿胀轻,嵴断裂不明显。3.照射后第15d、30d、60d,单纯放射组血清cTnI水平较空白组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照射后第15d、30d、60d,单纯放射组cTnI水平均较氟伐他汀防治组升高,但仅30d时差异有显著性(P<0.05)。4.照射后第5d、15d,单纯放射组血清ET-1水平较空白组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照射后第5d、15d,单纯放射组较氟伐他汀防治组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5.照射后第5d,单纯放射组血清MDA水平较空白组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照射后第5d、15d、30d、60d,单纯放射组与氟伐他汀防治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6.照射后第5d、15d,单纯放射组血清SOD水平较空白组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照射后第5d、15d、30d、60d,单纯放射组与氟伐他汀防治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1.氟伐他汀对照射引起的心肌细胞、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2.氟伐他汀能通过抑制炎性细胞浸润和胶原纤维的生成,减轻心脏间质水肿和纤维蛋白渗出,减轻放射性心脏损伤的发生和发展。3.照射能引起心肌组织间隙肥大细胞增多。单纯放射组与氟伐他汀防治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肥大细胞在放射性心肌损伤与修复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4.照射能引起早期机体内氧化与抗氧化水平增强。氟伐他汀对其影响不明显。5.血清ET-1的测定可以作为早期放射性心肌损伤的敏感性标志物。血清cTnI可以作为早期放射性心肌损伤的特异性标志物。通过对这两个标志物的检测,发现氟伐他汀对照射引起的早期放射性心肌损伤有保护作用。